第A6版:聚焦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五十六届年会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上备受关注

讲好广州故事 传承城市记忆

张忠安

本文字数:3504

第7期《粤韵周刊》讲述“三塔”对“海上丝路”的见证。

第9期《粤韵周刊》讲述珠江的前生今世。

第14期《粤韵周刊》展示了百年洪拳文化。

第87期《粤韵周刊》讲述广府文化的深厚渊源。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深受人们喜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上,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备受关注,正在成为连接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情感的又一渠道。

  自2022年1月开办以来,《粤韵周刊》始终坚持以优质的内容赢得口碑,力图对城脉、文脉、商脉进行“精准画像”,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粤韵周刊》已经走出广州、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张忠安)昨日,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上,“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正式启动,将收录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主的新闻资讯内容。其中,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备受关注,正在成为沟通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情感的又一渠道。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自2022年1月开办以来,以报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用新闻的笔法、历史文化的视角、生活化的表达,平和朴实的语言,以及全媒体方式的呈现,累计向读者奉上93期作品。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聚焦历史,尤其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从某一个历史视角切入,又还原一幅完整的历史文化图景;既展示城市特有的烟火气,又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如今,《粤韵周刊》已经走出广州、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内容为王”从不过时,体验式采访让作品有了灵魂

  “有非常浓厚的广州风情,而且他们做得非常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执行总编辑黄晓东读了广州日报《粤韵周刊》之后说,优质的内容是《粤韵周刊》最大的亮点,“内容为王”从不过时,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内容更起砥柱中流的作用。

  《粤韵周刊》的采写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副刊,是一次新闻写作上的探索与创新。自2022年1月开办以来,《粤韵周刊》始终坚持以优质的内容赢得口碑,每一件作品,都要反复斟酌选题,反复打磨文稿,反复推敲版面,精益求精,宁缺毋滥,力图对城脉、文脉、商脉进行“精准画像”。因此,查阅大量典籍文字资料、采访大量专家学者等是写作常态,而最为称道的是体验式、沉浸式采访。

  “不练不知道,一练才能真正体会到洪拳文化中的精神。”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工作室记者刘幸回忆说,当时面对新冠疫情,洪拳蕴含的精神正是广州人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一种体现。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洪拳蕴含的精神,记者一方面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洪拳诞生于广州,在白云区传承已近三百载;另一方面,他亲自向洪拳大师学拳,学习它的套路和招数。记者体验以后才知道,练拳真是不容易,刚扎上几分钟马步,就感觉腰酸背痛。

  “没有精神支撑,绝对坚持不下来。”刘幸说,只有融入其中,自己笔下的文字才是鲜活的,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正是这种体验式采访,让作品更生动、饱满,有灵魂,让文章“活”起来,让读者爱不释手。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招子贺说,他是地道广州人,2022年夏,在社工服务站实习期间,他自己无意中在《广州日报》上翻阅到《粤韵周刊》。“甫一阅览,我就被文章内容深深吸引,由此开启了追踪《粤韵周刊》的历程。”现在,招子贺对《粤韵周刊》每期必看,看了新媒体上的内容,还要专门购买报纸欣赏收藏。“只要是关于《粤韵周刊》的内容,我都会追,广州电视台的《开卷》节目,有一期是讲《粤韵周刊》的,里边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记住。” 招子贺说。

  探寻城市前世今生,厚重文化一脉相承

  《粤韵周刊》每一篇文章都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用文化的视角、媒体的思维,挖掘那些在广州发生,或与广州密切相关的典型故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将其放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追根探源,帮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鉴往知来。

  古籍里的广州素有“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之名。“三塔”就是今天仍立于珠江畔的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三塔”均始建于明代,可以说是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标志,在数百年间都曾是船舶从水路进入广州城的航标。在明清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珠江口的商船看到这三座塔,便知道到广州城了。当时的广州“三塔”就像明灯,照亮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回乡路,也照亮了无数外国商船驶向广州的商贸之路,见证了广州自古“向海而生”的传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虽然这些古塔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航标,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精神依然在延续,“三塔”之旁又崛起了广州塔、广交会展馆等一系列新地标,成就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粤韵周刊》的故事化呈现,就可让读者一目了然。

  “头啖汤”精神日日常伴,取材于生活更注重韵味

  粤剧、夜市、粤菜、音乐、靓汤、凉茶、书院……截至11月26日,《粤韵周刊》已经刊出93期,每一期稿件写的都是人们的身边生活场景。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让人爱不释手的文艺作品、让人愿意熬夜追看的电视剧,源头都在于真实的生活。《粤韵周刊》取材于生活,同时更注重生活的内核与韵味。

  广州有“美食之都”之称,粤菜融合中外,自成一家;广州人爱汤也是出了名的,就像山西人爱醋,四川人爱火锅一样,广州人与老火靓汤日日常伴,须臾不可缺。广州人为了煲汤,从选料、配料,到火候把控,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理解,但广州人却乐在其中。《粤韵周刊》通过挖掘靓汤的前世今生,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广州人对靓汤的态度,其实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追求“够味”“够鲜”“够新”。

  靓汤也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见证。2006年,年逾八旬的“粤剧宗师”红线女,带了一罐自己亲手煲的汤,从广州飞到北京,看望正在住院的著名歌唱家王昆。八十多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只为送汤,王昆全家特别感动。这也成为广州靓汤文化的一段佳话。

  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源于“头啖汤”。虽然“头啖汤”会烫嘴,但也往往能尝到第一口美味。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各个领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

  走出广州辐射更多城市 

  传播中华文明别开生面

  2023年11月12日12时02分, G3702次高铁缓缓驶出广州南站,开往四川宜宾西站。在一节车厢内,读懂广州工作室、经济部/生活服务部、美术设计部等一行人围在一起探讨《粤韵周刊》选题写作思路与架构。这是自2022年1月开办以来,《粤韵周刊》首次迈出粤港澳大湾区。不到两年,《粤韵周刊》辐射范围从广州走向广东,再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已经走向全国。而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但又水到渠成。

  2023年2月22日,《粤韵周刊》推出《自古广佛本是一家 当今两地共融共荣》,新闻的笔法、历史文化的视角,以“旧南海县街道”这一名称的出现,探寻广佛两地千年渊源,相生共融,厚重的历史感让读者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千百年来,广佛两地地缘相近、同宗同源、语言相通,在政治、经贸、文化和民间往来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州是千年商都,佛山曾是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为今天大力推进的“广佛同城”宏大规划找到了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此,《粤韵周刊》走出广州,走进整个广东。有关粤北珠玑巷、江门台山侨墟、梅州松口古镇、顺德美食等全省多地的历史文化走进《粤韵周刊》 视野。

  湾区升明月,天涯共此时。2023年9月27日,题为《最是中秋月圆时 湾区千里共婵娟》的稿件见报,这是今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广州日报、香港《星岛日报》、澳门《澳门焦点报》三家媒体携手合作推出的报道。人们读完故事,会发现一块块广式月饼、一个个圆润柚子,慰藉着一代代穗港澳三地民众的乡愁。由此,《粤韵周刊》正式走出广东,走向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一直在探索与创新。“刚尝一口,嘴唇发麻,但马上又很醇香,在口腔扩散。”在四川宜宾五粮液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古窖池酿酒车间,一行来自南方、不怎么习惯高度白酒的媒体人第一次感受到烈酒的“辣”与“醇”。今年11月《粤韵周刊》团队的宜宾之行,则是追寻着华夏文化圈内的其他地域文化交往、融合路径,从珠江口走到长江头的一次新尝试。

  正是这种细致深入的采访,不仅提升了《粤韵周刊》团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采访对象的尊重,作品也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在中国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圈内获得认可。黄晓东说,《粤韵周刊》成了一座连接广东籍华侨华人与祖国、家乡情感的桥梁。

  从2022年2月第一次转载以来,香港《星岛日报》在报纸版面已转载《粤韵周刊》稿件91期,澳门《澳门焦点报》也刊登了将近70期。同时,香港的星岛环球网、澳门的《莲花时报》客户端、澳门头条App等港澳主流媒体平台已经将93期文章全部转载。

  此外,通过广州友城这一桥梁,《粤韵周刊》稿件还刊登在巴西、法国、意大利、塞浦路斯等海外媒体上,成为对外文化交往中一个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渠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聚焦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五十六届年会 A6讲好广州故事 传承城市记忆 张忠安2023-11-28 2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