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聚焦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五十六届年会

传承中华文明,中文报业何为

申卉、徐雯雯、黄岚、方晴、叶作林

本文字数:3072

张志安

邝景廉

江永忠

邢广程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矗立琶洲龙头,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资料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11月27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以“中文报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主题,举办主旨演讲和论坛,围绕“中华文明,如何‘浸润式’传承?”“走向‘一带一路’,中华文明何为?”等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媒体负责人“同题对话”,让创新理论与鲜活实践碰撞出更多火花。

  4~5版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徐雯雯、黄岚、方晴、叶作林

  4~5版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陈忧子、苏俊杰、高鹤涛

  中华文明,如何“浸润式”传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

  用“浸润式传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年轻人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品与创新形式是什么?“面向青年的文化传播,不能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也许可以用一种叫‘浸润式传播’的方式。”要如何向青年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什么是“浸润式传播”?自然、亲切、简单、朴素,张志安用4个词形容这种强调“身临其境”叙事体验、更能实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效果的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式传播”,“内容必须可共情、可共鸣、可互通、可互动,讲述那些关注人的命运、展现人性张力的故事。”在张志安眼中,中华诗词、中华典籍、中华服饰、中华建筑都蕴藏着“人性叙事”。他带领大家把目光投向电视、电影、数字产品乃至线下活动,感受不同领域的中华传统文化可激发不同的情感共鸣。此外,数字化赋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是实现“浸润式传播”的重要工具。

  张志安分享道,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展演”案例让封存在记忆中的“紫禁城”建筑“活”起来。敦煌莫高窟则打造了虚拟孪生世界,让观众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浏览敦煌壁画。在他看来,运用数字科技赋能,一定要考虑年轻人的喜好,要有趣、有情、有用、有意义。

  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区行政总裁及海外版总编辑邝景廉

  传承中华文明要龙马精神,也要骆驼坦步

  现场,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区行政总裁及海外版总编辑邝景廉饶有兴致地沿用了张志安的演讲主题中“浸润式”这一关键词,进一步讲述星岛日报是如何做到“浸润式”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任重道远,需要龙马精神,也需要骆驼坦步。我们将坚定不移继往开来,在表达上更贴近受众、更荡气回肠、更温暖人心。”邝景廉表示,星岛日报(海外版)作为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责任义不容辞,视为崇高使命。

  至于如何去做?他表示,“一处乡村一处例”,形式多样可以不同,但其精神内涵持恒不变。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但海外华人内心与血液中故土情怀断断难舍。“国情家事,风俗民情,文化传统都是华人们日常交流最多的话题。”

  “我们的《乡音》《岭南文脉》《读懂广州》《南粤侨情》等专版和专栏,就是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得到有关内容,向大家展示家乡的新建设、新风貌。”邝景廉举例道,比如星岛日报选取刊登的由广州日报推出的《读懂广州》专版,逐期详细介绍了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的文脉传承、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可期的前景。“通过文化传承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建立起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感则进一步让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

  走向“一带一路”,中华文明何为?

  广州日报社社长江永忠

  《粤韵周刊》为读者还原完整历史文化图景

  在“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论坛环节,广州日报社社长江永忠介绍了《粤韵周刊》制作及港澳地区、海外传播相关情况,分享近年来广州日报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摸索和尝试。

  “为何开设《粤韵周刊》?答案是串珠成链,传承文明。”江永忠介绍,广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讲好广州历史文化故事,是媒体应该坚守的责任。为此,2022年,《广州日报》增开《读懂广州·粤韵周刊》栏目,逢周三出版。迄今已刊出93期。“我们的初衷是将各种文化现象串珠成链,探寻蕴含其中,至今还闪闪发光的精神价值,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值得一提的是,《粤韵周刊》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副刊,而是一次创新。如何实现?江永忠解释,《粤韵周刊》不以历史写历史,而是把历史当作一种过程来看待,从它的缘起、传承,到创新、发展,一直到现在是怎样融入人们生活的。《粤韵周刊》从某一个历史视角切入,但能够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图景。

  正是这样的写法,让《粤韵周刊》一经推出,就得到读者朋友的喜爱,如今不仅出版了《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系列丛书,在华文圈及海外传播方面也获得很大的成果。如在中国港澳地区,从2022年2月第一次转载以来,香港《星岛日报》在报纸版面已经转载《粤韵周刊》稿件91期,澳门《澳门焦点报》也刊登了将近70期。在海外,《粤韵周刊》也得到境外媒体的认同。通过广州国际友城、驻外领事馆等的资源,《粤韵周刊》成为对外文化交往一个别开生面的渠道。截至目前,巴西的10家媒体机构、中国驻法国里昂领事馆、意大利巴里市的报纸以及塞浦路斯的《塞浦路斯邮报》等也都刊载《粤韵周刊》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邢广程

  用好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邢广程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邢广程表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五个特性中最重要的是连续性,但中华文明连续性是建筑在其他四个特性基础上的。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前提。

  “没有统一性的支撑就很难做到五千年绵延不断。”邢广程进一步阐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与包容性紧密相关。中华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支持、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因此,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未来的中国更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邢广程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浸透着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五通”原则(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一脉相承。

  邢广程举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深度关切,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原创性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它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它还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效路径。

  “古代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的力量。”邢广程总结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聚焦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五十六届年会 A5传承中华文明,中文报业何为 申卉、徐雯雯、黄岚、方晴、叶作林2023-11-28 2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