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教育周刊

名校长畅谈:

如何为人才“冒尖” 培植适宜土壤?

王婧

本文字数:2283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暨广东奥校成立三十周年论坛现场

  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为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沃土?日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暨广东奥校成立三十周年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湖南师大附中、成都七中、杭州市学军中学、广东实验中学、佛山石门中学等数十所全国知名中学的校长团队齐聚一堂,结合本校实践与探索,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选拔、大中衔接培养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通讯员李芸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早发现、早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学阶段的早期发现与长期培育,中学教育如何实现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与会嘉宾结合本校实践分享经验与启示。

  “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看来,教育作为培植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其核心是“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多元个性差异,既要注重教育的优质均衡,更要提供使创新人才“冒尖”的适宜土壤,给“想飞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成长空间。

  姚训琪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符合天赋才能发展规律。他特别提到,教育要坚持“全面”而非“特长”的育人导向,坚守“过程”而非“结果”的价值取向,当“全面”的教育与“特长”的教育产生冲突时,育人全面要摆在第一位。基于此,华附从个体特质、教育供给和机遇塑造三个方面对学生从天赋到才能的转化进行实践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素有“金牌摇篮”之称,学校五大学科奥赛全面开花,国际奥赛金牌总数、奖牌总数长期位居全国榜首。该校校长谢永红介绍,学校通过新课程改革等教改项目,构建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服务体系。学校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贯通式培养新路径,通过开发卓越课程全面满足学生科创主修、人文精修、专长深修、竞赛专修等课程需求。

  围绕“培养谁、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三大核心问题,佛山石门中学校长李卫东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应覆盖全体学生,培养内容应从培养学科素养到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应逐步由单一路径向多元通道发展。学校创建了数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小学培养学科兴趣——初中奠定学科基础——高中提升学科特长——集训队专长训练的小初高“金字塔”培养机制。

  提起成都七中,社会对它的评价之一是“一所像大学的中学”。该校校长张翼介绍,学校营造了极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学生管理,都颇具“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体系也因应不断丰富,以更好地和高等教育相衔接。

  选拔途径培养体系渐趋立体多元

  为持续发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已实施“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多项计划,与中国科协合作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也应时而生。高校方面,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姚班”“丘成桐领军人才计划”“物理攀登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也在近年陆续推出。选拔途径不断丰富多元的同时,选拔原则和培养思路也有所变化。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教授结合清华大学的具体实践指出,自主招生也好,综合评价也好,更多的是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立足点是学生优秀,而强基计划、“丘成桐领军人才计划”“物理攀登计划”等则把选拔和培养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基于国家需要来选拔,并把选拔与后续培养甚至未来就业结合起来。“高校要负起责任来,不仅要招好,还要培养好,要动态地反馈学生的培养情况。”

  谈及考试招生领域存在的痛点,陈启鑫认为,目前仍有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如高考分数不能有效地表征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社会认知和政策初心之间仍有一定偏差;在专业填报环节,学生对学科和方向的选择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探索建立大中衔接贯通培养模式

  如何更好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培养”“大中衔接”成为与会嘉宾共识,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斌教授指出,应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拔尖学生从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的贯通路径,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开始储备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大中小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早选拔、及早培养。

  他特别提到,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及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的特殊路径势在必行。此外,熊斌建议,通过立法给予拔尖创新人才及数学资优生的培养和教育以全面的制度保障,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学携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只是培养其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的专业志趣,同时也要提前启发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的思考。”陈启鑫介绍,当前清华大学已建立起较为立体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大中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只是高等院校的事情。”谢永红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龙头是高等院校,但基点在中小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重心下移、工作前移,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资源整合的共育机制,实现一体联动的贯通式系统化培养体系,既包括大中小贯通式培养体系,也包括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优质中学的‘大学化’,并非将中学办成大学,而是在中学阶段形成阶梯式、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更好地进行天赋的挖掘,并尽快地适应大学的节奏。”在姚训琪看来,优质中学“大学化”应塑造与大学贯通一致的学习环境、构建具有大学境界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大学气魄的办学格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 A16如何为人才“冒尖” 培植适宜土壤? 王婧2023-11-24 2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