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医保局等部门拟定的《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集意见。记者走访部分长护险定点机构和居家护理员了解到,今年以来,根据新实施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不少老人的失能等级都出现下调。相对应的,其报销标准也有所下调,如从长护险三级待遇下调到长护险二级待遇,每月就减少了约2000元。
采访中不少定点机构都表示,实施更严格的评估标准可以“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让“装失能者”无处藏身。而《征求意见稿》对长护险待遇支付、服务管理等方面均作出详细规定,能让长护险更充分发挥“托底”作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除署名外)
失能等级评估趋严
不少老人复评后“降级”
“从今年9月开始,我们负责管理的一些失能老人陆续进行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老人失能等级下调。”张孝是某医疗养老有限公司长护险业务的负责人,该公司也是广州市长护险定点机构之一。
张孝介绍,该机构管理的长护险护理人员常年维持在5000名左右,其中居家护理员占比达到95%,原本失能等级达到长护三级的老人占70%。截至今年10月底,这一人数已减少到3500名,约减少了1/3。“因为长护险失能等级的审核标准越来越严格,此前的评估标准仅考察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新标准则增加了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所以不少老人在评估后都出现失能等级下调的情况。”他表示,居家护理员长护险二级的补贴标准为每月810元,相比长护险三级少了约2000元,因此有部分家庭在长护险合同到期后就没有再重新申请评估。“打个比方,过去老年人如果行动力较差,如出现胸部截瘫,基本上会直接评定为长护险三级,但根据新的评定标准,护理对象即便是坐轮椅,但如果其意识比较清醒,表达能力也还较好,则对应长护险二级待遇。”
广州另一家长护险定点机构负责人齐波也表示,自己所在机构管理着4000多名居家护理员,长护险三级老人原本占70%左右。2022年实施新的失能评定标准后,对应长护险三级待遇的老人下降到40%。截至今年9月,该机构管理的居家护理员已经下降到3000多名。
齐波表示,对那部分失能等级评估下调的老人家属来说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申请长护险。“虽然每月只有810元,但要拿到这笔补贴也需要严格按照长护险定点机构的要求每天要登录APP打卡、拍照。”二是选择放弃长护险。“不再申请长护险当然就不用打卡了,像日常照顾老人那样就好,可以把基金留给更有需要的人。”三是将老人的护理交给专职机构上门护理,由机构申请长护险。“相当于家属向机构购买服务,为失能老人照料‘托底’。”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多家长护险定点机构,多位负责人均表示,今年以来不少老人在失能等级复评中都出现了“降级”。“因为考察的指标更综合了。”
记者也了解到,失能等级下调的情况在养老院失能老人中同样存在。广州某养老院院长林炜然告诉记者,从今年初开始,该机构也有数十名老人的长护险陆续到期,在复评后出现失能等级下调。
与“降级”相对应的是老人长护险待遇的下调,林炜然介绍,机构护理原来每月可享受2700元,一旦失能等级下调一档,对应的待遇将变为每月675元,下降2025元。林炜然表示,很多家属之所以让老人住进养老院,就是因为长护险可以帮忙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比如每月5000元的照护费用,除去2700元长护险补贴,家属只需要出2300元。但失能等级下调,老人每年的长护险待遇会下降24300元,这部分钱就需要家属来出。”
定点机构:有人降级退出是好事
过去有家属人为“提高”失能等级
据市医保局介绍,2022年起广州市施行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将长护险待遇等级与老年人能力等级进行对应。在齐波看来,严格审查、评定老年人失能等级是“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让长护险更加精准地服务到有需要的失能老人身上,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
齐波说:“过去3年,我们对失能评估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从去年开始实施的这个新标准更加严格,导致一批享受原本长护险三级待遇的人降级退出,这绝对是好事,可以挤掉之前长护险评估中存在的水分,让长护险真正造福有需要的失能老人家庭,也有利于长护险的长期健康发展。”
齐波坦言,过去一些家属在老人进行长护险评估时的确存在弄虚作假“薅羊毛”的情况。比如,有老人在接受生活能力评估时穿上纸尿裤卧床,家属在床边放上痰盂,让评定人员误认为老人下不了床,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家属则在复评时给老人吃安眠药,让老人处于半昏睡状态。而当评估人员和老人聊天时,有的老人会故意“装傻”,以此来表现自己认知能力较差。“有些老人装得像,失能等级评估高一些,待遇就高一些。”
以往居家护理员存在“薅羊毛”
照护时长与质量机构难以完全掌握
实际上,存在“薅羊毛”风险的不止失能评估环节。不少机构表示,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居家护理服务具有隐蔽性特点,从护理时间、护理内容上很难进行“无死角”监管,因此仍有待完善。
齐波介绍,现在居家护理的打卡方式存在一定不足。“录像、录音、拍照等记录服务过程的方式容易侵犯被护理人和护理员的隐私,所以打卡过程中不可能一直拍照、录像,只要求在护理开始、过程中和护理结束后拍几张照片留存,很难对护理员的护理质量进行精确监管。”
他告诉记者,居家护理员还存在“搭伴护理”的情况,比如有两个护理员同住一个小区,当其中一人没空时,另外一人就去被护理人家里替对方完成打卡。“这种长护险专职照护人员互相打卡的情况实际上是违反规定的,会出现拿补贴的人并没有很好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情况。”在齐波看来,这种做法也是在“薅”长护险的“羊毛”。
对此,张孝告诉记者,目前对居家护理员的监督主要由长护险定点机构来实施,但居家护理中的确存在“监督难”的情况,机构很难对居家护理员的护理情况进行全时有效监督。“比如,对居家护理员要求每天按照标准登录APP三个小时并进行拍照,实际上,这3个小时里居家护理员有没有在岗照护老人,其上传的照片是不是当天拍的,都很难保障,机构也没法完全掌握。”
并且,如果家中有两位失能老人,一位居家护理员可以同时照顾两位老人,从而获得两份长护险补贴。张孝表示,从过去经验来看,居家护理员多数是已经退休、且岁数不超过65岁的初老群体,在他看来,如果严格按照居家护理员考核标准,一位护理员每个月同时照顾两位失能老人实际上难度很大,其照护质量多少是存在水分的。
张孝说,正因为这样,广州在对长护险专(全)职护理人员(一对一照护)和非专职护理人员(一对多)的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专职护理人员的占比必须占40%以上,如果专职护理人员的比例达不到40%,则不允许新增居家护理员。
天河区一家长护险定点机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按照广州市长护险护理标准,居家护理人员每天可获得94.5元的护理补贴,每个月下来每名护理员可以获得2835元护理补贴,如果再加上每个月1000元封顶的医疗护理补贴,每名照护人员每月最多可获3800多元补贴。为何一些家庭选择由家庭成员来照护老人?该负责人表示,按规定只要照护者不超过65岁即可,所以多数家属选择领取补贴后自己照顾老人。而定点机构除了监督每天按时打卡外,很难对这些家属护理员的护理过程和质量进行全程监管。“即便发现家属护理员存在服务内容、服务时长缩水的情况,机构多数也只是口头提醒,一般不会对家属护理员作出实质性处罚。”
长护险新规出台
将守护更多失能老人家庭
鉴于长护险试点摸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少定点机构都对广州即将实施的长护险新规寄予厚望。
齐波表示,广州长护险试点7年来,在为失能老人家庭“托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逐步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征求意见稿》强化动态评估管理、严格定点服务机构准入和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和服务质量管理。比如第二十四条规定:定点服务机构、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参保人员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长护险基金支出的,由市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长护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他看来,长护险新规实施后,广州的长护险监管将会越来越完善,也将会有越来越多失能老人家庭从中受益,过去部分人员存在的“薅羊毛”行为也将逐步得到规范;同时随着长护险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将来会有更多家庭选择专业机构提供的家庭养老服务。
他建议,不管是机构护理员还是居家护理员,若服务过程能被有效监督,自然就会心存敬畏,杜绝“服务内容造假”“挂空单”等行为。“因此应尽快完善护理服务过程的监管手段,加强对护理服务全过程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