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科技服务业访谈会,邀请相关企业家、学者,就科技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建言与感悟。
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市科技服务业增长趋势良好。2018年至2022年,广州市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从891家增加至1676家,营收从876.45亿元增长至1672.63亿元。根据2023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广州市科技服务业营收合计1014.26亿元,同比增长9.5%,较去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广州市的科技服务业从营收总额、营收增速和企业数量规模上均居省内首位,增长势头突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药学教授助力药品出海过“检验关”
我国药品国际化过程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什么?2017年,暨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杰瞄准“质量标准提升”和“有关物质控制”这两个痛点,辞去大学行政职务,创立了广州国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标公司”)。
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获得国际资质(ISO 17025)开展基因毒杂质研究及包材相容性研究的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大湾区独家提供中成药粤港澳三地“产学研销”和“港澳药械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内地和港澳近400家医药企业客户解决了近4000项技术需求,提高我国药品上市的安全性,助力多个内地知名产品在港澳上市流通,并助力国家推行医药健康产品“湾区标准”的战略布局。
“教人创新,帮人创新”难,但要“迎难而上”
“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服务手段日益多样,服务平台日趋完善,行业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用24个字概括:始于政策,囿于政策;门槛很低,进阶很难;教人创新,帮人创新。”技术转移服务高级工程师、广州博士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洁在访谈会上分享了她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建议。
李洁认为,过去的科技服务业,门槛低,易进入,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伴随全球贸易博弈、技术博弈的大环境,大量中小企业很难系统分析决策,无法看清自己路在何方,更无法清晰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业被逼需要从单点辅助型转变成专业顾问型。同时,科技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趋势不断迭代提升。但目前能够有行业和需求洞察,有决心突破惯性,跟得上这样的需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进阶难度大。
业内缺乏知名品牌,亟需能够提供创新方法论、能够具备创新工具、能够具备体系化、平台化服务能力,并能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策划和配置的服务能力的机构,实现科技服务业对创新的核心价值“教人创新、帮人创新”。
“要做到‘教人创新、帮人创新’非常难。”李洁说道。怎么办?她的答案是“迎难而上”。李洁表示,科技服务既是创新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和放大器。科技服务业亟须构建一个政府、企业、机构、高校相互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她点出了三个突破口:一是提升服务团队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二是抱团发展,共建科技服务的创新服务联盟;打通供需、数据等壁垒,打造“企业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
建议挑选具备潜力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
创建于2002年,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专注于儿童药、慢病药和生物基因疫苗全球化创新的一品红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目前有10多个在研全球创新药项目,其中2个是全球首创药,即痛风创新药AR882和白内障滴眼液项目。
集团董事会秘书张明渊介绍道,后者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疗效显著,用药后有部分受试者的视力改善甚至达到了20个字母以上,这是全球白内障治疗重大突破。产品上市后,预计能为患者节约75%的费用,为医保支付节约50%的费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形成创新集群效应,张明渊建议在广东省内挑选3-5家从本土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好创新基础、成果转化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将它们培育成为市值200亿至500亿元,甚至走向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广东省整体生物医药行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强化广东省、广州市内的创新药示范效应,张明渊建议政府可以对辖区内的医药企业“全球新”的在研产品进行摸底,将具备全球影响力潜力的产品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一事一议进行专项扶持,让更多的创新药在广州孵化上市,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