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 通讯员梁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通讯员梁平
在广东佛山,有一支“上海女子凤艇俱乐部”,光听名字便“霸气十足”。然而,这支队伍的成员几乎都是年过花甲的妇女,她们通过组织凤艇俱乐部圆了自己的“龙舟梦”,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参加游龙表演分到了烧猪;她们还有着自己的“阿契”,以凤艇广交朋友。她们都说,在与凤艇结缘的日子里,自己变得更年轻了。
昨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十一个“老年节”。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队里最年长的划手程雁平,讲述她们与凤艇的故事。对于什么才是幸福的晚年,程雁平这样告诉记者:“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与“扒船”的不解之缘
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幅画,如果你生长在南海九江这个水乡,在童年的画卷里,肯定少不了蜿蜒的河涌。这里的人,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今年78岁的程雁平自然也不例外。
程雁平是九江璜矶村人。游泳、划船是水乡人的“必备技能”,在河涌里与小伙伴嬉戏,是她童年难忘的回忆。1963年,那一年她刚满18岁,“扒船”便成了她此后10多年的谋生技能。每天她都会划着小船来回30公里,来到西樵的西岸或者平沙岛附近割草和摘桑,再将满船的水草和桑叶运回九江,以作为塘鱼和桑蚕的饲料。
“我们沿着西江逆流而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子辛苦但也非常充实。”程雁平说,在波涛汹涌的西江上,她也经常会遇到意外,甚至还有几次小船被大浪掀翻,但是从小培养起的娴熟的水性,每次都让她化险为夷。
年过七旬圆“龙舟”梦
程雁平在1972年嫁到了下西社区上海经济合作社,一个与一线大城市“撞名”的地方。“上海”的名字起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地人以西江为“海”,“上海”则表示当地人从这里出发,依靠西江丰富的资源为生。
以水为生的“上海”人,自然有着深厚的龙舟传统。程雁平还记得,在改革开放后,九江人就开始恢复国庆节扒龙舟的传统,上海村的龙舟与之前邻村“结契”龙舟再次往来,再过几年当地组织了龙舟赛事,而程雁平的丈夫也成了村里龙舟队的“绝对主力”。看到丈夫与同村队友在龙舟上奋勇争先,这让划了几十年船的程雁平“手痒”,久而久之成为她颇为遗憾的一件事情。
而程雁平怎么也没想到,在晚年她竟然可以“圆梦”。2016年,程雁平的儿子兴奋地跑到她面前,表示有一位身在香港的乡贤愿意出资,帮助村里建造一支凤艇。这一下子让程雁平喜出望外,一方面她为儿子建凤艇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开始联系村里的女性,组织凤艇队伍。“一下子就有30多人报名了,大家都很高兴,划了大半辈子船了,终于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凤艇了!”
2017年10月1日当天,经济社里锣鼓喧天,“上海女子凤艇俱乐部”正式成立,队员平均年龄超过了65岁。得益于“撞名”,这个俱乐部一开始便“霸气十足”。在村里的龙舟引领下,村里24名女性划着凤艇,在所有人的瞩目下正式出“海”。这些女性基本都是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凤艇的出现让她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最幸福!
今年国庆节,在九江镇举办的游龙盛会上,作为现场唯一一支凤艇队伍,程雁平与她的姐妹们一起出现在河涌中。凤艇七彩绚丽的外观,轻盈飘然的身姿,也显得特别引起关注。“我们和龙舟队伍一样拿到了烧猪,又一起吃了龙舟饭,真的非常开心。”
而自从有了凤艇后,程雁平她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改变。每年国庆前夕,她们都会集中在一起,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进行训练。“因为有了凤艇,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也觉得更加年轻了。”程雁平笑着说。而在国庆游龙后,她们现在也像龙舟一样,与有凤艇的邻村队伍“结契”,她们会带着水果和红包,划上一两个小时的船,来到邻村做客。邻村的队伍会为她们准备欢迎仪式,大家一起吃上一顿饭联系感情,然后又依依不舍地分别。
不仅如此,“上海女子凤艇俱乐部”的队员们平时还会经常一起小聚,一起跳舞,而绝大部分人都参加了当地的义工活动。她们会去下西社区的“爱心菜园”帮忙,种出的蔬菜会回馈给当地的困难群众。程雁平还义务在经济合作社的茧房里养茧,每年到了3月-10月的养茧季节,她每天都会多次帮忙用桑叶喂茧,忙得不亦乐乎。
“有人问什么样的晚年生活才是幸福的,我觉得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就是最幸福。”程雁平最后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