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深度

香港“鸟痴”在番禺育出濒危红领绿鹦鹉

希望早日野化放归自然

肖欢欢

本文字数:3128

陈仕焯正在投喂红领绿鹦鹉。

陈仕焯发明的鸟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祝明月

  在番禺大夫山山脚下的一处鹦鹉养殖场里,鹦鹉们欢声雀跃。来自香港的陈仕焯十八年间把鹦鹉繁育当成了一项事业,他放着红火的珠宝生意不做,不顾家人劝阻,一头扎入红领绿鹦鹉的人工繁殖基地的建设。

  养殖场建成十八年以来,陈仕焯前后共投入了一千多万元,基地不仅成功繁育了五百多只濒危鹦鹉,包括二十多个品种,还成为广东省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科研基地,为解决红领绿鹦鹉的繁育难题,扩大濒危鸟类种群打下了基础。陈仕焯称,他希望未来红领绿鹦鹉能在广州实现物种恢复,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路径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只鹦鹉的名字叫‘大宝’,那只鹦鹉的名字叫‘皇后’。”在鹦鹉繁育场,说起园子里欢蹦乱跳的鹦鹉,陈仕焯像说起自己的孩子一样。陈仕焯的鹦鹉园除了红领绿鹦鹉外,还有金刚鹦鹉等三百多只鹦鹉,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走进陈仕焯的鹦鹉繁育基地记者才发现,人和鹦鹉可以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刚刚打开园子的铁门,几只金刚鹦鹉便朝记者飞来,其中一只身长约30厘米的金刚鹦鹉落在了记者的肩膀上。“不要怕。”陈仕焯笑着说。记者这才发现,陈仕焯的头上、肩上、后背上,都已站满了鹦鹉。

  在番禺,陈仕焯是出了名的“鹦鹉大王”。由于鹦鹉繁殖研究中心不对外开放,需要预约组队才能前往,十八年来,陈仕焯一直默默在这里从事鹦鹉的研究、繁殖和保育工作:从国外引进养殖技术,再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如今,他在鸟类疾病治疗、营养康复、人工育雏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

  香港“鸟痴”回穗养鹦鹉

  陈仕焯祖籍广州花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到香港定居。1992年,跟着父亲到新加坡生活,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鹦鹉,与鹦鹉的缘分就一发不可收。“我当时见到的应该是金刚鹦鹉,它的羽毛非常华美,并且非常聪明、通人性,我说什么,鹦鹉就说什么。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为了掌握鹦鹉人工繁殖的技术,他自愿在新加坡的鹦鹉园整整学习了两年时间,鹦鹉园老板见他真心实意喜爱鹦鹉,就毫无保留地把鹦鹉繁育技术教给了他。两年后,陈仕焯回到香港继续钻研,甚至还尝试用黄豆粉等四十种原料成功调制出“鹦鹉奶粉”,解决了人工繁殖鹦鹉的世界性难题。此后,他还找到了治疗鸟病的方法,为他的鹦鹉治好了各种疑难杂症。

  当时,陈仕焯在香港的主业是珠宝店老板,同时还兼运营一家小规模的鹦鹉养殖场。2005年,一位相熟的朋友告诉他,自己在番禺有一块空地闲置,陈仕焯当即有了开办鹦鹉养殖园的念头。于是,在当年建成广东首个鹦鹉繁育场,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

  给鹦鹉“喂奶”提高存活率

  开办鹦鹉繁育场后,陈仕焯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回”红领绿鹦鹉。

  陈仕焯说,小时候他在和外婆去越秀公园玩耍时,曾发现过红领绿鹦鹉。但到了2000年之后,这种鸟几乎在广州完全消失,成为了“濒危野生动物”。这让从小爱鸟的陈仕焯非常痛心。红领绿鹦鹉是广东的原生物种,毛色艳丽,能模仿人说话,招人喜欢,但随着违法捕猎、走私的加剧以及鸟类栖息地被破坏,红领绿鹦鹉数量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急剧减少。

  直到有一次,他在香港一座偏僻的小岛看到了这种鹦鹉。“这种鹦鹉竟然没有灭绝。”陈仕焯大喜过望。于是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望远镜和食物,开着小船,到几个偏僻的小岛寻觅鹦鹉的踪迹,为此,他还曾在荒岛上搭了一个帐篷,整整生活了三个月。

  经过一年多的追踪,陈仕焯终于发现了红领绿鹦鹉的树洞。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想法,要让这种濒危物种再度在广州恢复。因此,陈仕焯在找到红领绿鹦鹉的种源后,便把它尝试引进到广州。通过在基地模仿红领绿鹦鹉的栖息地环境,使得这个在广州消失了二十多年的红领绿鹦鹉,又回到广州。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首先是提高产蛋率。自然界的红领绿鹦鹉有繁殖季节,在广州,它们每年三月份生蛋,一窝能生4-5个蛋,而且一年只生一次,如果要实现自然繁育,周期会很长。

  陈仕焯早年在新加坡学习鹦鹉繁育时了解到,鹦鹉经常受到天敌的侵扰,母鹦鹉如果发现下的蛋没有了,为了繁衍后代,会再次发情生蛋。于是,陈仕焯在鸟巢后面开了一个后门,穿着一套用野草编织成的“迷彩服”,蹑手蹑脚地把鸟蛋偷走。

  有一次,陈仕焯偷偷把眼睛靠近那个小洞,准备看里面有没有新下的蛋,但里面刚好有一只鹦鹉妈妈在里面,鹦鹉妈妈见状,对着陈仕焯的眼睛一顿猛啄。“差点把我的眼睛都啄瞎了。”从那以后,每次到了繁殖季节,陈仕焯就会在鸟巢的小洞偷偷地看,发现有小鸟生蛋了,就会轻轻打开鸟巢的后门,趁鹦鹉妈妈不注意,把蛋拿走。这样一年下来,鹦鹉妈妈下蛋的次数增加到了两次。在鸟巢里,记者看到生活着3只红领绿鹦鹉。陈仕焯笑着说,他是让鸟儿“一夫两妻”,让它们争宠,提高发情频次,以提高下蛋率。

  在繁育鹦鹉的过程中,陈仕焯又发现第二个问题:小鹦鹉的成活率太低,平均不到30%。一开始,陈仕焯以为是小鹦鹉太容易失温,便将刚出生的小鹦鹉放到恒温箱里,直到羽毛渐渐长出,再放到鸟巢里。可即便如此,小鹦鹉的成活率还是只有50%。

  不甘心的陈仕焯,在解剖小鹦鹉尸体后发现,小鹦鹉们夭折大都是因为喂食堆积在嗉囊不能消化。为了提高小鹦鹉的成活率,陈仕焯决定钻研人工养育小鹦鹉的技术,实行人工喂养。

  为此,陈仕焯在鸟巢里安装了一个高清摄像头,观察和学习鹦鹉哺育孩子的方法和过程。同时还琢磨出一套鹦鹉食谱,其中有干树叶、小米、玉米、葡萄干、花生、瓜子等一共六十多种配方,这些配方都是根据鹦鹉在大自然中采食的两百多种食物中搜集而来,同时他还在里面加入益生菌;接着,再用类似于注射器的“鹦鹉奶瓶”进行喂养。经过反复摸索,改进饲养方法,如今,陈仕焯的红领绿鹦鹉的养殖成活率达到了90%。

  让濒危物种飞回广州

  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位“鹦鹉大王”在鸟巢的设计、鸟类繁殖、鸟病防治都摸索出了“门道”,终于突破了红领绿鹦鹉的繁育难题,为它们的种群扩大打下了基础,如今,他的鹦鹉园内,一共有五十多只红领绿鹦鹉,整个广州的红领绿鹦鹉已经达到近两百只,具备了在广州回归大自然的条件。

  实际上,早在2014年,番禺区政协委员雷晓晖就在提案《关于在大夫山建立红领绿鹦鹉物种恢复科普活动中心的建议》中提出,建议在广州红领绿鹦鹉物种恢复项目,建立红领绿鹦鹉物种恢复科普基地。番禺区城市管理局对该提案回复指出,该科普项目可以以南双玉小学为实体开展红领绿鹦鹉物种恢复养殖基地,并在大夫山森林公园内建立红领绿鹦鹉物种恢复科普基地。陈仕焯说,红领绿鹦鹉在广州野化放归自然的条件已经具备,他也期待着这种濒危鸟类能早日回归自然,在城市中健康、安全地繁衍生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3年2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对外公布,陈仕焯说,绿美广东建设离不开动物进城,尤其像红领绿鹦鹉这样的鸟类,会对广州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陈仕焯说,他已经筛选出十多只红领绿鹦鹉,计划进行野外放归。“当然,放归前要先报有关部门批准,还要为它们戴上具有跟踪功能的电子牌,进行野化训练。”

  此外,他还计划将自己十八年来对红领绿鹦鹉等濒危鸟类的繁育规律观察结集成册,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路径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深度 A11香港“鸟痴”在番禺育出濒危红领绿鹦鹉 肖欢欢2023-10-23 2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