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名润摄影报道)在岭南水乡顺德杏坛,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来生生不息,展示着力与美,深得群众的欢迎,它就是光华人龙舞。
近日,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最岭南·在杏坛”国庆非遗大巡游举行,作为杏坛近十年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参演项目最丰富的“非遗”盛会,人龙舞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拍照。
状元名村 龙舞悠远
实际上,每逢佳节,在杏坛,除了标配的醒狮外,人龙舞也前来贺场,几十上百人舞人龙,场面震撼,热闹非凡!那么,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前往光华村采访。人龙舞,又被称为“龙舞”,顾名思义,就是由人模拟成一条龙,少年纵身跃上壮年男子肩头,顷刻间,一条由龙头、龙角、龙嘴、龙身、龙趸、龙尾组成的“万物之灵”便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
相传,在清代中叶,人龙舞已在光华村兴起。同治十年(1871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村中的武林高手自动发起180人表演舞人龙活动,迎接状元荣归故里,一时轰动全村。自此,光华村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表演人龙舞助兴,世代沿袭,承传至今。
国家级非遗人龙舞传承人、杏坛镇光华人龙舞推广协会会长林惠宣告诉记者,人龙舞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其中龙头是龙的“最强大脑”,由一名青壮年男子和两名青少年扮演。龙身是人龙舞的主体部分,也是承载人数最多的部分,龙身由龙趸和龙面共同组成。龙趸可以理解为龙的“脚”,主要由青壮年男子担任,重在承压;龙面可理解为龙的麒麟,由少年架在龙趸上进行表演,龙趸和龙面为1:1。龙尾也由三名男子共同担纲。除了构成龙的部分外,舞龙珠者和鼓手、锣手也是重要组成。
据介绍,人龙舞分为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等10个部分,全套舞蹈需时10分钟至13分钟。舞龙珠者是人龙舞表演的总指挥,主导各舞段的起承转合、构图和运行路线。表演者服饰整齐统一,“龙身”穿金红色印上鳞片的龙服,“龙趸”则穿一身黄色武术服,脚穿武术鞋,头戴英雄巾。
据悉,这是一项讲究团结与合作的传统项目,人龙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需要人员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非遗传承 青年接力
如今,不少家长和孩子都积极参与到人龙舞的训练当中。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晚上,光华人龙舞馆都会开放,如今馆内长期训练的青少年有30多人,从小学至高中均有爱好者。
今年,光华人龙舞的展示有了更多机会,在元宵节以及端午期间的龙母诞,以及九月底举行的杏坛非遗大巡游,人龙舞均登台亮相,喜庆十足。当然,由于人龙舞队伍庞大,每次外出涉及百余人,需要格外强调安全和纪律,并做好管理以及后勤工作。
2011年,外出工作多年的光华人龙舞馆馆长李锡谦回到光华村,据其回忆,当时舞人龙的人手仍比较充足,然而此后两三年,随着人员逐步老化,这项非遗的传承开始变得难以为继。后来,在多方推动下,光华人龙舞推广协会、光华人龙舞馆联合杏坛文化站,尝试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与当地中小学联手,例如潘祥实验学校、杏坛实验中学、杏坛职中等,共同推动人龙舞的传承和发展。经十余年的发展,光华人龙舞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近年来,光华人龙舞多次赴广州、东莞 中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在李锡谦看来,人龙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平台、资金、配套的支持,须久久为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杏坛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水乡文化蓬勃发展。在这里,除了光华人龙舞外,龙舟说唱、八音锣鼓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拳被评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