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摄影报道)对考古感兴趣的人,应该会在不少有关广东地区的考古发现报道中关注到频繁出现的“石峡遗址”这个名字。作为广东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它填补了岭南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以其命名的石峡文化则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晚期时间段的文化高地,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石峡遗址于1973年底展开第一次发掘,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峡遗址共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今年是遗址发掘50周年。为助力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韶关市文广旅体局联合举办,曲江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2日至13日在韶关武江区召开。
广东省文旅厅龙家有副厅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张弛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研究中心主任付巧妹研究员以及来自各高校和不同省市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表示,岭南在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中国远古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出现与扩散、史前文化交流与地域文明对话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前往石峡遗址、英德市博物馆、英德市岩山寨遗址和丹霞山摩崖石刻参观考察。
主办方表示,此次研讨会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中国东南部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先秦考古研究成果,推动了对岭南地区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10月13日上午,在研讨会期间,石峡遗址新展开幕。展览通过“远古的回响——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文明初现——石峡文化社会”“石峡文化时期的中国”三大篇章,展示珍贵的石峡文化文物,讲述了早期岭南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