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如今不少人出游,喜欢住风格多样、“小而美”的民宿。“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民宿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不少消费者吐槽。(10月11日新华网)
民宿,常被人们想象成“诗和远方”,现实往往是“蚊和蟑螂”;平台声称的“风景房”,实景可能是“坟景房”。一些时候,出发前对自己所订民宿的期望有多高,见到实景之后,心情就有多糟。民宿这株“幼苗”,还没长成“乔木”,就“藤蔓”缠身,堪叹。
好端端一个朝阳产业,为何常常因负面新闻而为外界关注?宏观而言,这是一种“生长痛”。民宿从景区及周边地区的“星星之火”,不断向外“攻城略地”,深度嵌入农村、乡镇和城市,在不长的时间里,民宿产业已呈“燎原”之势。产业“骨骼”长得快,体制机制“肌肉”跟不上,难免出现阵痛。微观而言,民宿从业者、平台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各有责任,只不过轻重不一而已。
就拿价格来说,消费者或许认为,民宿经营成本低,就该价格低廉,因此对民宿价格变动非常敏感。站在经营者角度,民宿的经营成本确实比普通酒店要低一些,但民宿基本做游客生意,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到了旅游淡季,很多民宿经营者就只能“拍苍蝇”“吃谷种”。因此,旅游旺季民宿价格偏高一些,也应该被经济学教科书所允许吧。再以服务来说,游客当然希望民宿也有酒店设施和专业服务,应该说,这种要求并不过分,但对于许多村民自办的民宿来说,实是“妾身做不到”啊。由于缺乏“管教”,行业本来像个“野孩子”,再加上某些平台“下河捞鱼”——如背着民宿私自涨价,让这条河的水更浑。
即便这个“孩子”身上有再多的泥巴,我们也不希望“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那么,民宿规范发展,路在何方?针对监管“九龙治水”现象,有人提议设立专职部门;面对行业散乱现状,有人建议连锁化经营;对于专业人才匮乏,有人希望增加教育力量;等等。凡此种种,都有对症下药的意味,我想说的是,对于民宿产业来说,监管一定要保持克制,该管的要管住、不该管的少管一些,避免因为合规成本过高而让民宿产业失去竞争优势。比如,若用城市酒店这把“标尺”去量农村民宿,不要说赚不赚钱,多数民宿“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民宿在我国还是豆蔻年华,在一些国家已是耄耋之年,如英国已有百年历史。英国对民宿采取了等级制度,为民宿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令,还主动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咨询以及训练课程……有些经验可作他山之石。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