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10月10日《新京报》)
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女性学者戈尔丁,官方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他们表示,这位新晋诺奖得主“首次全面介绍了几个世纪以来妇女的收入和劳动力市场参与情况,她的研究揭示了变化的原因,以及剩余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增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拨开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评语,简单来说,就是她用经济学视角讨论了一个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男女收入差异的问题,在帮助改进分配平衡方面可圈可点。
不过,在有些圈外人士看来,将诺奖颁给这位以性别经济研究见长的学者实乃剑走偏锋。因为这个话题偏离了过往评委钟爱金融工具、货币政策研究的口味,也与平素以冷肃面孔示人的经济学研究不太沾边。戈尔丁女士的研究成色究竟如何,坦白说,作为一个经济学门外汉,我还真不清楚。绕开她对该领域的理论学术贡献等专业性问题,单从社会价值角度,倒是可以多说两句。
长期以来,经济学诺奖常被人诟病“深不可测”,令人敬而远之。比如,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伯南克等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银行系统如何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作用。再往前推一点,2020年,经济学诺奖评委将此殊荣给了“对拍卖理论和新拍卖形式改进”研究的两位美国籍学者。这当然不是说这些“高大上”的研究无用,而是与普罗大众实在隔得太远。但事实上,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是相当紧密的,经济学也一直被赋予“经世济民之学”的美誉。如何解决性别差异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在当今世界已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戈尔丁将目光聚焦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现状,为女性的经济独立性提出了许多经济学视角的新见解,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就此而言,诺奖选择戈尔丁,体现的正是一种学术研究对于现实世界深切而厚重的人文关怀。
保持社会关怀、保持“济民”风范,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研究而言都至关重要。戈尔丁此次摘得“冠上明珠”,也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