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
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美术老师阳军有一只先天残疾的右手:四根手指全部萎缩,仅存一根缩小版的拇指。这一缺陷没有浇灭他对美术的热忱,也没拦住他成为美术老师的脚步。他从小苦练左手作画,从湖南乡村考上大学,成为教师后依然坚持创作,培养了逾百名学生考入央美、国美、同济等国家一流美院和“双一流”高校。“坚持、毅力、信念”是阳军口中的高频词,也诠释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时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为“画家型”美术老师
今年的暑假,阳军只休息了五天,其余时间,从早上八时到晚上十二时,他都忙于雕刻版画,三餐也只用十分钟时间匆忙解决。
版画工序繁杂,创作时间往往要用“数周、数月”来衡量,创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无聊时,阳军也只是播放一些电视剧,以背景音相伴,继续埋头雕刻。对他而言,假期与工作日并没差别,因为一直在劳动当中,阳军幽默地笑称:“一大好处就是我不会有假期综合征。”
在上学日,学校画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每周二、四、五,阳军要对学生进行美术术科专业培训,18:30至21:30是授课时间,21:30后,就是专属于他的创作时间。9月6日,参加完“2023致敬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颁奖仪式”后,他又匆忙赶回学校,继续准备参赛的版画作品。在学生眼里,他总是那个在画室奋斗到最晚回家的人。
从教20年,阳军获得过250余项各级各类奖状,满满铺开,需要8张桌子。这些荣誉源于他的不断求索。他学习了国画、版画、水彩、篆刻等课程,用课余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如今,他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育教学技能大赛领域中获一等奖数量最多的美术老师。
在他看来,中小学美术老师既要教书育人,也要坚持创作,成为“画家型”美术老师,保持学习,汲取传道授业的“源头活水”。人工智能愈发深入渗透进艺术创作领域,但阳军对艺术行业充满信心,他认为,有美术志向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知识,学会掌控AI工具,创造有灵魂的作品。
以毅力无声息地感染学生
从农村一隅走上讲台,这一过程并不容易。那时候,身边小伙伴不比吃穿,而是比谁读书更认真。
他依靠左手苦练画画,怀揣成为美术教师的梦想。1999年,阳军以湖南省第三名的专业成绩考上了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广州师范学院艺术系),攻读美术教育专业。
“面对困难,唯有‘坚持’两字,现在回想,正如古人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前经历的磨难,身边榜样带来的激励和压力,都是我的动力。”阳军观察到,有些孩子在学业上碰壁后常常容易放弃,他说,学业与生活并非永远一帆风顺,画画也并非每笔都能得心应手,比起心浮气躁,他更希望学生有信念、能坚持,遇到困难不“躺平”。
但教育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阳军认为,单纯的说教,孩子不一定听得进,身教更重要。他相信,毅力可以无声息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看看,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是选择逃避还是继续坚持。”
在专业上,阳军是个对自己特别“狠”的人。2017年,在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他代表广州摘得高中美术组一等奖。但这过程中,有个小插曲——在立体纸工设计与制作环节,用刀和尺子时,阳军不慎划破了右手,伤口很深,流了不少血,监考老师顿时冲过来,想让他去医院。当下,阳军却纠结起来,“该放弃还是坚持?”
“我当时想,我代表广州来参赛,还有机会冲刺一等奖,如果这时候轻而易举地放弃,就辜负了信任我的人。”思考过后,阳军决定继续参赛,用纸巾包住伤口,以透明胶固定,坚持了40分钟,直至作品完成后才前往医院。当晚他接到通知,得知国画创作与纸立体两项作品获得总分第二名的成绩,他心头的大石才落下,然后又通宵达旦地继续准备次日的模拟课。
“刚割伤的时候没有感觉,但时间越久越钻心地疼。然而我不想轻易放弃,所有的机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相信努力不一定能收获,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阳军向来如此,每每递交作品参赛,不管入选与否,他都勇于尝试;遇到困难,他就用革命先烈的故事鼓励自己,直面困难。
“没有精神和信念,就难以坚持,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我也希望给学生做榜样,通过实际行动,让他们得到启发,遇到困难时积极去克服和解决问题。”阳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