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知
当下,人们既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视野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问题,又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百年历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问题。在此背景下,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即新时代,要着力推进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使之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理论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深沉而长远的滋育和支撑作用。问题在于,文化怎样强起来?其答案和实现路径或许比较多。其中一个根本答案,是国家之内的各个地区文化要强。而地区文化要强起来,推进和实现文化融合是一个重要路径。推进大湾区文化融合是传承岭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它是多极主体实践的产物,是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是观念交织、经验交流的产物。而这些精神交往的过程,是多极主体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评价、相互比较和相互提升的过程,因而也是文化的积累、磨合、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从文化发现和文化表达相统一层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问题,是岭南文化再挖掘、再发现、再认识的问题,是岭南新文化的塑造问题,是粤港澳三地人民对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深化问题,也是建设大湾区文化和中华文化同心圆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是三地的观念理念、制度规则、科技产业、治理机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磨合和融合。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这是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具体样式和发展样态;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来看,这是三地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源泉。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三地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发展质量与质效,推动科技文化、产业文化、管理文化的创新,就需要在文化融合中取长补短、扬长去短,实现强强联合、美美与共。比如,三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这是三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改变三地各自存在的弱项、短板的指导思想。又比如,广州通过成立湾区生活方式研究机构,把三地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式上升到世界级湾区层面来研究、审视和推广,这是汲取、运用和发挥三地发展精粹、文化精髓的一个创举,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有益探索。
现实意义
文化本质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的凝练,是交往实践的生成性存在。没有交往,地域性文化是固化的存在。没有实践,文化就可能在原有的状态和层次上迟滞,难言繁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都是交往实践造就出来的现实,也是在高质量的交往实践中推进、生成的结果。三地人民在共同建设大湾区经济文化过程中,既要不忘近代以来百年的屈辱、牺牲与奋斗,又要学习“虎门销烟”那种敢于斗争的民族胆魄,弘扬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气概,铭记我们党领导“省港大营救”的历史功勋,更要坚持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增强国家自信和民族认同,关注和推动制度体制改革,参与和促进文化创新融合。正像广州实施《南沙方案》那样,加快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为联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推动发展高层次文化交往,发挥文化对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发挥三地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合作力量。与此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又是服务于三地人民发展、服务于国家事业的重大战略。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大湾区建设统一起来,也要把提升大湾区人民的美好生活质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起来。在加强日常文化交流和深度文化合作基础上,形成大湾区文化融合常态,凝聚更多党外干部、民主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内生力量,画出建设大湾区的最大同心圆,促进大湾区合作发展、多赢发展、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总之,从世界历史大视野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省上下应当建立起世界视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也应当重视交往交流、守望相助,自觉构建共商共建、共生共赢的发展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