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人才缺口达到3.7万。这是非常大的缺口,没有高端人才,如何能够实现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海科会”上,一位参与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未来论坛的主讲嘉宾如是说道。同时,近期比亚迪2023校招总人数达3.18万人的消息,正引发业内对汽车人才需求的热议。
近两年,由于部分岗位供需比小于0.5,不时传出车企开出高薪“抢人”“挖人”的消息。一边是新能源车企对人才的“渴求”,一边是汽车专业人才短板急需补齐。业内人士指出,在产业转型期,“智能型”汽车人才供需的矛盾正暴露出来,人才短缺是智能网联汽车建圈强链的痛点之一。
文/图/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莉
校招现状 新能源车企开始大量“抢人”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为近年历届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赛道。记者在多家985、211大学的官方公众号留意到,超20多家车企或汽车供应链企业陆续在八九月开启了2023年秋招。据不完全统计,车企秋招招聘人数同比再次创下新高。在新一季秋招当前,与以往蜂拥至高薪互联大厂的景象不同,近年毕业生更偏爱新能源车企。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汽车产业平稳运行,人才需求良性增长。今年1~7月,整个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尤其新能源汽车产能集中区域加速“抢人”。而且,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求职人数也在激增,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5%,远高于招聘职位18%的同比增速。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同学告诉记者,此前广汽、比亚迪、小鹏等在学校举办线下双选会,场场爆满。“大部分需求都是聚焦智能、新能源、电子板块的研发技术类岗位。”尽管如此,有新势力车企HR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很多岗位没招到人,甚至合适的毕业生也少。“刚结束的2023届校招中,有985毕业的应届生甚至过不了简历关。”
就业矛盾 产业转型“新”“智” 人才出现缺口
一边是积极投简历的同学,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车企HR。业内人士指出,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一场场校招背后,就业供需矛盾也已暴露出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测算,汽车行业新型人才需求正迅速增大,到2025年,仅研发领域的人才总需求量将达11.6万人,存量仅约为7.2万人,毕业生流入0.73万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人才净缺口最高可达3.7万人。“按照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未来新能源汽车人才净缺口是103万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3.7万人,汽车行业技术人才、数字化人才非常紧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指出了当前新能源产业转型中的人才供需矛盾。此外,据工信部的预测,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也将面临80%的人才空白。
据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才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人才领域主要痛点包括:人才总量短缺;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奇缺;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缺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
需求趋势 热门岗位聚焦“技术研发” 非技术类竞争激烈
“新能源车企校招技术岗、研发岗需求量大,职能岗名额少。”负责比亚迪校招的HR告诉记者,“非技术类岗位竞争激烈,高技术岗位竞争相对平缓。”
刚在2023校招中招聘了超3万应届毕业生的比亚迪很有代表性。数字显示,比亚迪2023校招人数硕博占比60%以上,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数的80%以上。比亚迪2023年校招岗位遍布37个城市,专业覆盖50个类别,包含有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力学类、交通运输类等。
智联招聘最新数据显示,近年随着汽车产业向“新四化”的快速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上升明显。今年1~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增速TOP10中,高技术含量工程师8席。此外,汽车销售、普工/操作工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9%、11%,充分体现了汽车作为工业产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的特殊用人需求。佩信集团行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则指出,智能网联和三电的中高端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每年增速超过30%。
“高薪”岗位 造车新势力高薪“抢人” 智能网联跑赢
从近年车企开出的薪资来看,造车新势力靠高薪“抢人”,传统车企薪资相对平稳。《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中就校招生薪酬做出统计,从学历要求来看,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平均薪酬最高,达32406元/月。其次是硕士、本科和大专学历,对应的平均薪酬为21431元/月、15420元/月、10611元/月。
在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国资、合资、民营、造车新势力等四大不同类型车企中,造车新势力车企开出了全行业最高薪资。其中,造车新势力企业车载系统研发岗位的招聘月薪高达30531元,高于民营车企的27313元、国资车企的18453元和合资车企的17560元。此外,造车新势力车企在如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三电技术研发等技术研发/工程师类岗位也开出了比其他类型车企更高的薪资。
在不同岗位上,车企在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平均薪酬普遍高于汽车行业整体应届研发人员起薪,如算法工程师月入近3万元。智能网联领域本科生薪酬比整体研发高出89.5%,硕士比整体高出50.7%。据中国汽车工程学测算,当前车企对智能网联人才需求处在爆发式增长阶段,每年增速超过30%。
思考 如何筑牢“新汽车”人才“蓄水池”?
据乘联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可带动新增产值8000亿元。在高产值与良好的市场前景下,未来企业对于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急速增长,人才流动也将更加频繁。
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大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的快速成长。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高管陈佳指出:“在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先抓核心技术,从车规级芯片到操作系统,从解决方案到自动驾驶技术,有高校引领,有产业化的支撑,汽车产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汽车三电工程师林科则建议,当前产业应形成生产厂家、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维修企业等人才联动培育机制,进行相应的人员储备。记者注意到,已有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筑牢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人才强区等战略。
此外,赵扬则认为,随着中国车企加码角逐海外市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亦应引起重视。“未来,中国汽车海外事业发展肯定是要在海外市场实现生产、销售,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汽车行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国际人才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