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实习生黄秋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捏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搭建广州的骑楼、制造二十四节气的泥版画……在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的陶艺课堂上,一块泥巴,被孩子们“玩出了花”。玩泥巴不是兴趣班,而是普及性的陶艺课堂,且连续开了25年课。教课的美术老师庞雯说:“陶艺有意思之处在于它具有未知性,在烧制结束前你都不能完全知道它最终的模样。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希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体会失败。”
1996年,庞雯来到了中山二路小学担任美术教师。1998年,学校启动了陶艺兴趣课。2012年,中山二路小学建起了陶艺楼,正式开展了陶艺特色课程。整栋楼的设计是由学校的师生一起完成的。一层的外墙脚边上贴满了泥塑版画;一层是小班教室,里头陈列了各式各样的学生陶艺作品。庞雯说:“我们的陶艺课是普及性教育,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的手指头都沾到泥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课程,低年级的学生玩黏土,中高年级做陶艺,学习捏陶、拉坯、上釉等。”
为什么是陶艺?庞雯说,“做陶艺就是玩泥巴,泥巴是来自大地,孩子们塑泥正是体会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个过程也是学校塑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提高了。”
紧挨着小楼的一间小屋里,一个电窑放置于此。庞雯会利用周末启动电窑将学生的作品一一烧制出来。相比坯体,烧制好的陶艺作品颜色会更鲜艳,整体形状会缩小。“陶艺的好玩之处在于它充满未知,它会成功,也会失败。”开课20多年了,失败是常有的事。庞雯指着去年孩子们完成的一系列泥塑骑楼说,“你看这些还是会有裂缝。陶艺就是这样,捏土的手法、力度,陶土的水分等等,每一个因素控制得不好都会对最终成品有影响。而孩子们在这个过程要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学会体会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汲取经验。”
五年级的伏佳桐学习陶艺已经两年了,如今能独立制作陶艺作品。这一次她为中秋节制作了摆件,是一个白兔伏在月牙上的摆件。有同学问她中秋的月亮为什么是弯的?她说,她设计了一只白兔伏在月亮上,为了整体看起来更协调,就将圆月改成了弯月。“做陶艺能让我更有想象力,审美能力也会提高。”类似的来自孩子的创造力还有很多,庞雯说:“在陶艺的课堂上,无论孩子的成绩怎么样,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修,庞雯曾去过佛山石湾、景德镇市学习陶艺。她将学习经验带回学校,带着孩子们通过陶艺制作,认识二十四节气,赏析名著里的人物……除了结合文化课,学校还引进了广彩非遗技艺,将本土文化与陶艺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