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方晴)向海洋进军!9月10日,“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基地起航,搭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山大学等13家单位科研团队的28项科研项目,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据悉,这次考察航次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计划海上作业80天,预计航程逾12000海里,将聚焦“热带东印度洋的动力过程、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理之间的耦合联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印度洋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和能量交换等皆起着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季风携带大量水汽,对我国华南和长江流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印度洋却是最缺乏现场观测的大洋之一。”负责本次考察的首席科学家介绍。
此次开展东印度洋海域相关科学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热带东印度洋海岭区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动力过程、物质输运及其区域气候效应,提升我国海洋治理水平,支撑海丝路重要贸易通道沿线的海洋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
本次考察将基于多学科联合观测,拟获得大量基础数据,研究成果将揭示东印度洋动力过程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沉积过程的机制,阐明营养物质来源。同时厘清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阐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揭示生物群落对物理过程的响应和指示作用以及认识古气候变化。
据悉,南海海洋所从2014年开始在观测区布置水体环境观测潜标,迄今为止,已经连续稳定运行8年,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动力学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
本航次将在重点观测区布放观测系统,针对该地形进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观测及其与海底沉积和地质之间的关联,做进一步系统和深入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