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九月开学季,广州一批新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为教育事业再添生力军。
据统计,今年秋季,广州新建和改扩建投入使用的公办中小学(校区)共49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约6.9万个。其中,广州东部新校增加数量较多,仅黄埔区和增城区两个区,新增优质学位超过2.2万个,约占全市1/3。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快速流入,广州东部增加教育资源配置,“大手笔”引入名校落户,引发全市教育版图格局性变化,呈现从“东进”到“东强”的趋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徐静、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一批学校“上新”,名校纷纷“牵手”
新校名、新校址、新学校……广州东部一批新校在开学典礼日同时进行落成仪式,与新生们共赴新学期新旅程。
据悉,增城区今年9月拟开办中小学校(区)8所、幼儿园6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2万个、幼儿园学位2070个;黄埔区共有9所新学校(校区)开学迎新,新增优质学位超过1万个;天河区新开办4所新学校(校区),大多位于天河东北部,下半年预计还将新开办4所公办幼儿园,2023年新增公办学位不少于6000个。
新加入教育版图的成员不乏名校身影。9月3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首开区)落成启用,与石牌校区、五山校区构成华南师大附中“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校区师资由学校统一调配,实行一体化办学和管理。与华附这样的全省基础教育战线的佼佼者“牵手”,黄埔区的教育资源多了一张“王牌”,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有趣的是,黄埔区和增城区均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开办公办学校,两所新校都在今年秋季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知识城实验小学位于黄埔,开办南校区,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塘实验小学位于增城,今年设一年级8个教学班,设计办学规模为24个班。
事实上,与名校“牵手”,已经成为广州东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征。通过合作举办新学校或委托管理现有学校的方式,引进共享名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资源,教育持续迸发新活力。
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研究生教师占比提升
多区新校纷纷启用的背后,必然是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提高,做强教育品牌,深化集团化办学,才能让更多优质校“花开”家门口。
数据显示,近年来,增城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和增幅居广州各区首位。2016年至今,该区相继引进华南师范大学、执信中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师附中、广州二中、广大附中、暨南大学、广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到增城合作办学,举办公办学校共20所,累计提供优质学位3.8万个,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黄埔区不吝真金白银,从2015年并区以来至2022年,该区先后投入300亿元发展教育,每年平均增长10%。2022年新开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数4920个;新开办12所公办学校,引入湖师大、华师、广外等优质资源,新增学位数2.3万个,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河区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东北部教育资源投放,引入全国知名品牌中学清华附中创办湾区学校,建成开办目前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单体校区执信中学天河校区,两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当然,名校仅是反映教育水平的一个侧面,师资力量也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充分保障立教之本,提高教师师资力量,广州东部不约而同提升了研究生教师占比。去年,黄埔的研究生以上老师的比例从原来的6.8%提升到了10.7%。增城今年聘用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占比超过90%。
“增城区的中学教育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工作机会丰富,发展空间很大,我觉得比较适合我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今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绪格说,他选择到增城当一名人民教师,希望能向学子更好地传授英语知识。
区外学生前来就读,东部教育释放吸引力
广州东部的新校落成、新学位的增加供给,在广州崛起了教育新高地,也呈现了不一样的格局变化。
从内部结构而言,多区的优质学位布局更加合理,逐步解决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痛点”。今年秋季,天河区新开办的四所新学校(校区)大多位于该区东北部,从而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学位结构性供需矛盾,加快解决东北部教育发展短板问题,加快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而黄埔区从南向北均有重点学校的“落子”,知识城进步提速尤其快。
从宏观层面而言,东部教育快速发展,吸引了骨干教师和优质生源涌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广州高中招生工作中,增城区普通高中录取6379人,其中录取区外学生1361人,越来越多的区外学生选择到增城就读,是非常正面的信号。
另外,新兴城区的教育事业还形成了新探索。黄埔区打出国际办学“优势牌”,当前该区共有7所国际学校,排全市首位。广州新侨学校就落户在黄埔区内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这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在其境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在华的唯一成员。世界级学府“漂洋过海”落户经济强区,极大增强广州国际名校教育力量。
未来,广州东部教育事业将持续从“东进”走向“东强”,合力加快谱写教育强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