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粤韵周刊

珠水润泽番禺大地 岭南水乡向海兴城

今日番禺区所辖区域两千年前曾是洲岛散落的海湾 浩渺珠江滋养浓郁岭南水乡文化 造就包容、开放、创新之城

肖桂来、倪明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湾区之央莲花山 卢文 摄

莲花山渔港,渔民下网捕鱼啰。

渭桥烟雨

狮子涌再现岭南水乡景观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

莲花山景区 莲花山景区供图

余荫山房,水韵悠然。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水上飘色,自有精妙。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莲花塔傲然矗立于狮子洋畔。

  读懂广州第八十三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冯镜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除署名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倪明

  莽莽珠江水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越六省、贯五岭,奔流汇入南海。回溯珠江河口三角洲形成历史,现广州市番禺区所辖区域古时本是洲岛散落的海湾。后来,高出水面的台地边缘慢慢有了人类定居聚居,先民开村建祠,繁衍后代;历经沧海桑田变迁,海岸线后退,平原不断显露,新田开垦,形成了如今依江傍海、河网密布的著名岭南水乡。水脉贯穿着约530平方公里的禺山大地,滋养了土地上的万物,也滋润着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造就了包容、开放、创新之城。

  水脉滋养 沧海桑田洲岛逐潮来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城市?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番禺地处珠江入海口、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坐拥狮子洋、莲花山古港,南望伶仃洋,历史上一直是珠江流域连接南海的重要位置。

  初秋时节漫步番禺,但见高楼林立,河网纵横交织,古老的民居、祠堂、村落沿河涌分布,水面上一条清洁小船悄悄划过,水波随风荡漾,河边芭蕉、榕树、荔枝、龙眼树点缀其间,市民游客跑步休憩,孩童望着水中鱼儿,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幅幅古朴的水乡风情画卷映入眼帘。

  番禺两千年前沧海茫茫 宋代以来不断围垦开发

  今日之番禺,在古代是一个由多条江河口环绕的海湾,海湾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

  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时期,今日番禺所辖区域基本处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传说时代。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的古越族居民生活在江海交汇、岛屿众多的大谷围北部岸边,以打鱼和耕作为生,过着或“浮家泛宅”或陆上定居的生活,可能在珠江环绕的大镇岗北麓高地已经有了零星定居点。

  两千多年前,秦军大将任嚣在今中山四路一带建城,今番禺所辖区域彼时沧海茫茫,海面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岛屿。西汉平定南越国后,番禺城被焚毁,直到三国时期都未恢复。历史学家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东汉的番禺县城很可能一度迁到今番禺区市桥城区以北的钟村、南村、大石一带,小谷围、大石飘峰山、钟村镇屏山村、南村员岗村、沙头村、崩砂岗等地也出土了多处东汉古墓葬。

  晋至唐代,沙泥淤积,番禺冲缺三角洲渐渐发育形成,西江、北江干流在通过顺德与市桥丘陵间缺口后,沿丘陵向四面扩延,自西北向东南扩展。据1774年《番禺县志》记载,东晋时期,大将陈元德避迹岭南,迁移坑头乡(今南村镇)一带,陈元德从而成了这一带不少陈姓村落的祖先,坑头也可能是番禺最早开村的聚居点之一。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大海在府城(指广州)正南七十里。”即现在的顺德大良和番禺沙湾一带。

  宋代以后,泥沙淤积延伸。明代以来,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已移至今大岗、黄阁一线以南。至清代,今万顷沙一带洲坦出露,开垦成田。至民国末年,已围至十三涌。

  从宋代至清代,沿河道的村庄均有不同规模的围垦开发,形成境内河网纵横的地形。北部低丘地区的市桥台地(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北,包括大石、钟村、化龙的大部分,还有石碁、石楼、沙湾的一部分)被称为民田区;台地四周是由珠江水系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人们称之为大箍围(水道如桶箍,因“谷”与“箍”音近,又叫大谷围),与之相对应的是小箍围(又称小谷围)——即今大学城南部。这里是连片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开发较迟,被称为沙田区。

  “渭桥烟雨”之景今犹在 小谷围变身科教创新城

  明清时期,伴随着沙田的快速开垦,聚族而居的水乡村落大量涌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描述明末清初禺南地区的村落:“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水也。”据此看来,番禺大小村落当年仍坐落于岛上,江水环绕成洲。屈大均常去新造北亭村松毛岗山腰上的东山庙游览,夕阳西下时分,倚寺前栏杆远望,晚霞满天,珠水滔滔,壮阔浩渺,是为“昌华八景”中的“东山晚望”。

  近日,记者走进北亭村,只见古村西、北面紧临珠江水道,一条名为渭水的小河在村里蜿蜒而过。河上有座古桥,桥头古榕掩映,两岸有“乔门”“渭水”门楼各一座,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一派水乡古韵。

  古门楼静静矗立,渭水河流水潺潺,桥畔古树绿意葱茏,桥上行人穿梭不绝。北亭村党委书记梁国坤说,这就是“昌华八景”中的“渭桥烟雨”。相传小谷围岛曾是南汉国主的“御花园”,南汉亡于宋后,这里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出“昌华八景”(马步归帆、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荔子红云、阴阳怪石、蟹泉煮茗、东山晚望),传承昌华故苑的诗情画意。

  光阴如梭,如今的小谷围已从一个小岛演变成科教之城。北亭村松毛岗山上的东山古庙早就不见踪迹,往日的河滩也已变成沃土,栽种了荔枝、柑橙、黄皮等果树。番禺小谷围北亭码头旁,古树亭亭如盖。每天早晚,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玩牌、看江景、赏夕照,也有不少人坐在树荫下钓鱼,树旁的草坪则是孩子们的乐园。

  水网发达数百墟市林立 市桥最初得名“石桥市”

  展开地图可以看到,珠江穿流而过,市桥水道、沥滘水道、莲花山水道、三枝香水道、大石水道和紫坭河6条水道总长达69公里;此外还有珠江干流、狮子洋、沙湾水道、陈村水道、深涌水道、顺德水道等8条过境水道、206条河涌。

  番禺沿水而建、以水而兴,在水上交通为主的年代,水网是番禺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当年,码头客货两旺、人流如织,河面大船小艇密布,既可直通省市,又可去往周边各地。墟市由此也数量大增。据《番禺县志》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番禺有360个墟市。

  如今,番禺大道上有一座人行天桥,桥身刻着“市桥石”三字。街坊称,这三字从右往左就读成了“石桥市”,与当年的墟市有关。番禺老城中心市桥开村于宋代金兵入寇中原之时,南迁之民定居于此,后人口渐增,形成市集。因这里有一座石板桥,此地故称石桥乡,集市称为“石桥市”。后人将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大家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与番禺新城市中心万博商务区一路之隔的员岗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走进这座珠江边的小村,民房密密匝匝,很难想象这里曾有一座江边古墟,舟楫往来,客似云来,商贸繁华。

  员岗村凭借优越的水路条件,占有面积广大的沙田和山丘岗地,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逐步发展为番禺南部茭塘司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业市镇。“十日四墟,朝晚都有,大船沿河入村,整条新市坊大街,趁墟者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员岗村村民崔伟坚带着记者来到新市坊兴盛的源头——上涌、下涌。崔伟坚回忆:“小时候最盼望去新基码头坐船,探望住在广州城的姑妈,只要两个小时,就可到长堤的南方大厦叹世界!”

  除了员岗,紧邻珠江航道的南村镇古时曾密集分布着众多繁华墟市。据考证,明代中叶以后,这一带的居民纷纷依靠蓼涌下游平原的小山丘上岸或选址定居。而清代至近代,番禺地区形成沙湾、石楼、员岗、南村四大名乡和著姓望族。其中,南村地区独占两大名乡。贲南书院、东山社学、东山古庙、光大堂、余荫山房等宗族祠堂和家族园林标志性公共建筑的修建,使南村逐渐确立在四乡的中心地位。如今,在南村土地上,万博商务区崛起重塑番禺区城市新中心,印证着历史发展的逻辑。

  文脉流芳 珠水金声粤韵乐乡

  水乡滋养着番禺人温润的性情,也激发了番禺人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番禺自古耕读文化绵延,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孕育了广东音乐、岭南建筑、岭南画派等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涌现出了“牡丹状元”黎遂球、屈大均、何氏音乐三杰、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拥有余荫山房、留耕堂等513座历史文化古迹,鳌鱼舞、飘色、乞巧、醒狮等民间艺术源远流芳。

  精妙雕工闪耀岭南 古村巧匠参建颐和园

  8月,在番禺区图书馆新馆举行的“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2023年街坊粤曲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捧场。“本次街坊粤曲分享会是番禺区‘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广东音乐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之一,接下来,我们将每月定期举办街坊音乐会,为全区粤曲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更多市民朋友了解粤曲文化。”番禺区文化馆馆长谭若锋表示,目前,全区从事广东音乐演奏、曲艺表演的团队共有78支。

  去年以来,番禺举办了百幅地图看千年广州历史变迁、“读懂广州 读懂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同气连枝 弦歌不绝”沙湾粤乐交流分享会、“百家经典百姓诵”街坊剧场音乐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祠堂音乐会、百姓剧场、街坊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品和活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自己唱响的歌曲,讲好广东音乐、番禺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番禺这个名字,是一个有特殊生命力的符号,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中凝聚而成的文化象征。”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赞叹道。

  广州头号“国宝村”——大岭村就在番禺,村内河水潺潺,古榕矗立,古祠悠悠,涤荡出历久弥新的水乡文化。而在沙湾紫坭岛上,有两座远近闻名的“工匠村”——三善村、紫坭村。过去,这两个古村多数男丁以工匠为业,涉及岭南古建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等几乎所有工种,拥有传承至今的古建工匠群体,曾出过岭南“灰批状元”靳耀生、“壁画大师”老粹溪,有工匠“赛鲁班”美誉。三善村、紫坭村靠近紫坭河和顺德水道,与珠江主航道相连,紫坭岛工匠们沿着水路闯荡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当年修建广州陈家祠,三善村曾派出许多工匠前往助力,如今,陈家祠许多精妙绝伦的木雕,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留下的杰作。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在明清,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正是水道延伸,让岭南建筑营造技艺与匠心传播到珠三角更多地方,也在更多古建筑上留下了番禺匠心。

  自古人杰地灵领风骚 飘色鳌鱼舞争奇斗巧

  番禺群贤辈出,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沙湾,孕育出清新飘逸、委婉柔和的广东音乐,沙湾“何氏三杰”创作出广东音乐史上的百年经典《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至今仍成绕梁之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传唱在神州大地,吼出了炎黄子孙面对侵略与压迫奋发自强那澎湃激昂的民族心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的雄奇绚丽诗句惊艳后人;位于沥滘水道旁的员岗村人才辈出,不仅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的故里,还涌现出名曲《禅院钟声》创作者、音乐名家崔蔚林,梅花奖的音乐界后起之秀崔玉梅,著名粤剧名人崔庆麟,广彩大师梁少波,龙舟船头尾制作大师梁镇洪等文化名人;员岗跷色(飘色)、龙舟头尾雕刻工艺、广彩(均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远近驰名、屡获殊荣。

  岭南水乡的地理环境,也让番禺民俗带上了浓郁的水乡风情。在番禺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有一种独门绝技,叫鳌鱼舞。每逢喜庆佳节,番禺沙涌村的村民都要表演鳌鱼舞,渲染节日氛围。鳌鱼少年们左一个高低步,右一个麒麟步,上下跳跃,左右摆动,仿佛化身水中的七彩鲤鱼。

  如果说鳌鱼舞演绎了神秘的水底世界,那么飘色就是把舞台搬到了“空中”。迄今,在番禺宝墨园仍能观赏到有400年历史的“沙湾飘色”,甚至“飘色”还从陆面“飘”到了水面,变成了“水色”。随着音乐声响起,乔装打扮的“色仔”“色女”推着华丽的“色板”,凌空而出,上演一出有声有色的“露天剧场”。

  在番禺区珠江沿岸,一颗颗文化珍珠光彩夺目。沙湾广东音乐之乡、上漖龙舟制作基地、千年古寺海云寺遗址、广东名园余荫山房、宋代沙边窑遗址、屈大均故里、岭南画坛三杰、陈树人故里……这是历史对番禺的眷顾,也是番禺为世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如今,禺山大地上各类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古村镇星罗棋布,仿佛一个又一个古老文化故事的讲述者,吸引着无数文人游子。

  珠江水静静流淌,孕育生机勃勃的万物,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激活文化宝藏资源,赓续历史文脉,番禺区正在续写精彩实践。近年来,番禺区锚定“岭南水乡 粤韵乐乡”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书香番禺365”文化品牌、“珠水金声、粤韵乐乡”广东音乐发源地品牌和乡音、乡祠、乡貌、乡业、乡亲“五乡”文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助力广州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城脉赓续 气象雄壮向海兴城

  水脉通达世界,文脉孕育现代产业共生共荣。近千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从番禺莲花山古港起航,穿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远销东非和欧洲;千年后,番禺的珠宝首饰、灯光音响产品以及动漫游艺设备依托番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区文化出口额突破45亿美元。

  莲花山被誉“千年海门” 宋代瓷窑见证外贸兴盛

  莲花山位于番禺区东部狮子洋畔,犹如一艘巨轮,山上,建于明代的莲花塔好似一根桅杆。登塔远眺东南,万顷田畴铺砌;西望砺江,三角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回想远古时期,海浪在这里惊涛拍岸,冲刷形成古海蚀崖地貌;两千多年前,南粤先民在这里一钎一凿开凿出古采石场,红色砂岩从这里装上船,被运至南越国宫和象岗山南越文王墓建设现场。

  “很久以前,海平面有四次下降,这四次海退都在莲花山留下了痕迹。”地质学家刘金山教授说,这些丹壁绝岩间形成的波浪刻痕、凹槽、冲沟、海蚀洞,都是古海岸遗迹。站在狮子石处远眺,沧海桑田,曾经的海岸线退到几百米之外。

  莲花山不仅有石景奇观,山脚下的莲花山古港也曾热闹非凡。近千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在这里“启程”,穿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远销东非和欧洲。朱光文说,从地理位置来看,莲花山矗立于珠江口虎门之北、狮子洋畔,珠江在此汇入南海。

  从外洋进入珠江水道,莲花山是第一站,莲花山和莲花塔矗立在珠江出海口和南海神庙正前方,守望着珠江航道上往来如梭的货船,堪称“千年海门”。怪不得300多年前,屈大均将莲花山赞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

  得益于水运之便,广州四座千年古窑中,番禺独占两座,分别为北宋时期的沙边窑(遗址在今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沙边村)和唐代的曾边窑(遗址在今番禺区新造镇)。两者均位于珠江市头水道、新造水道南岸。

  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陶瓷业迅速发展。在番禺南村古镇区,早在宋代就有多个姓氏和族群定居,大多从事烧窑和运输行业。市头曾是这一地区重要的对外河运码头和墟市,而附近的沙边村一度拥有这一带最大的民窑。

  南汉二陵博物馆展陈宣教部主任、曾边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陈馨则告诉记者,曾边窑遗址出土的器物与广东新会官冲窑、佛山高明窑极为相似。此前,印尼勿里洞岛外海黑石号沉船中发掘的广东瓷器,尤其青瓷罐被普遍认为是官冲窑的产品,曾边窑的发现让这种观点有了被挑战的可能。

  据悉,直至明清时期,市头沙边村一带仍是珠三洲重要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最盛时有窑工和家属两千多人。此外,南村一带的丝织品也在这里载船外运。于是,沥滘水道南岸经常停泊不少船只。当地人便在金源(板桥)村建庙塑像,从南海神庙请来“洪圣大王”玉印,建立南海神祠供人们朝拜。板桥南海神祠素有“小波罗”的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珠江连大洋通达世界 番禺打造环狮子洋新极点

  珠江连大洋,通达世界。狮子洋畔,高耸的莲花塔守护着珠江“海门”。在历史浪涛中,一代代番禺儿女开拓创新,领风气之先。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番禺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之外的“第五虎”,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城市边缘的农业县向制造业基础扎实、行业聚集、品类齐全、产业链结构完整的现代化都市城区的历史性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商业黄埔军校”——易发商业街的成形,到以番禺电缆、浩洋电子、锐丰音响为代表的明星制造企业迅速崛起,再到以广汽埃安新能源、希音、虎牙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异军突起,番禺区一直走在发展前沿。大江大洋给予的包容开放气质,悠久历史给予的厚重底蕴,让番禺人眼界开阔,志在四方,行稳致远。

  跨越千年历史,古邑番禺以水脉滋养文脉、城脉、商脉,形成独特的生态链。目前,番禺已形成以快时尚、数字经济、珠宝首饰、灯光音响、动漫游艺为主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截至2022年底,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2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共527.85亿元。

  “世界珠宝、番禺制造”,番禺珠宝在世界珠宝产业圈内享有盛誉。番禺区珠宝首饰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三成,占港澳地区市场份额约七成。区内出口的珠宝首饰约占香港转口贸易量的70%。

  番禺区还是国内最早发展灯光音响行业的地区,灯光音响行业居世界一流,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番禺拥海而新、依海而进,向海兴城。2022年6月10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国家级试点)揭牌,该渔港经济区坐落在莲花山周边,与广州“十四五”规划的莲花湾片区基本叠加,启动区约80平方公里,未来将辐射周边200多平方公里。该渔港经济区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项目建设范围包括番禺区东部石楼、化龙、石碁、桥南、沙湾五个镇街,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逐步形成“一港、两翼、三核、四区、五镇”的总体布局。

  以水为脉,以文化人、以文塑城、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持续焕发千年文脉的时代新活力。大湾区时代,珠江口地带令人瞩目。番禺作为环狮子洋的经济增长极,是珠江东西两岸交汇融合的重要节点,面向未来,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和全省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契机,打通珠江口交通网络,不断加快推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湾片区的科学开发、产业集聚,为新一轮发展积蓄力量。

  水脉映文脉 润物细无声

  ·秦汉·

  今日番禺所辖区域在当时是一个由多条江河口环绕的海湾,海面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岛屿。

  ·晋代·

  沙泥开始淤积,东晋大将陈元德曾带兵到此,成为这一带不少陈姓村落的祖先。

  ·南汉·

  今日的小谷围岛相传曾是南汉“御花园”,后来发展出“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等“昌华八景”。

  ·宋代·

  番禺南村古镇区出现从事烧窑和运输行业的族群。江畔的古窑遗址见证了海外贸易的繁华。

  ·明代·

  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已移至大岗、黄阁一线以南。禺山大地人文荟萃,成一时盛景。

  ·清代·

  建颐和园时,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被选中参与,彰显岭南建筑营造技艺与匠心。

  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水也。 ——屈大均

  马步归帆、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荔子红云、阴阳怪石、蟹泉煮茗、东山晚望。——“昌华八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 A6珠水润泽番禺大地 岭南水乡向海兴城 肖桂来、倪明2023-09-06 2 2023年09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