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深度

让“无障碍”携手“适老化”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9月1日实施 记者调查部分公共场所无障碍适老设施建设情况

冯秋瑜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地铁站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引导老年人坐电梯。

在某医院的门诊部,无障碍通道方便了不少老人。(@视觉中国)

一些路口配置了行人过街按钮。

一些公厕已经进行了适老化改建。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今年6月28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重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融入社会生活,并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曾表示,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从实际情况看,适老化改造不仅涉及家庭适老,还需关注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连的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如到公园散步、到医院开药、去市场买菜等场景,老年群体都会有年轻人体会不到的难处。老年人如何看待身边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完善?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有专家表示,无障碍设施虽然是以方便老弱病残人士为出发点,最终却能够提升所有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实习生 赖子瑶、祝明月

  坑洼、翘角、高低不平……公共路面完好率指标需完善

  今年70岁的李伯很喜欢旅行,而去年底的一次骨折却给他带来不少麻烦。“我去亲戚家串门,没想到离开时不小心把脚给崴了,去医院一查竟然骨折了。”为此,李伯两个多月出不了门。

  李伯的女儿后来去亲戚家小区时专门留意了一下,原来是小区的楼前道路和小区主干道之间有一个路面的高低差,是一个石基台阶,但这个台阶下面还有一个2厘米左右高的旧台阶,老人眼力差就没有留意到。“小区内的路面有一些不平的位置,导致我父亲崴脚。”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小区的内部路面存在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现象,为社区老人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而个别市政道路上也会遇到地砖晃动、翘角、水泥路面有坑洼等现象,如接送孩子去上早教课的黄奶奶就曾因为踢到道路上翘角的地砖而把手臂摔骨折了,也有年轻人表示自己曾在雨天踩到晃动的地砖溅得一身污水。

  “市政、小区的道路对于人们的出行来说非常重要。”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师、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刘条平介绍,在目前已施行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民用建筑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中都对道路平整度有相关规范要求,但对于城市道路完好率的指标规定还不多。

  台阶、石墩、天桥……无障碍设施覆盖面需更广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97%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因此对绝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居住的社区与附近的公共空间便是日常的活动区域。

  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有许多贴心的地方,公园广场等都为老年人建设了无障碍通道,如越秀公园的五羊石雕像处就设置了垂直升降电梯,因为要看石雕像必须登顶,较为高耸的楼梯对老年人来说比较危险,垂直升降电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花城广场也在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垂直升降电梯;广州大剧院门口有很长的一段缓坡无障碍通道,给老年人提供了便利;部分过街天桥也都设置了垂直升降电梯。不仅如此,在许多电梯的内部也都有设置扶手,防止老年人站不稳。

  张奶奶今年79岁,中风多次后腿脚逐渐无力,便坐上了轮椅,由照顾她的阿姨每日陪伴出行。“这附近的路其实都挺好走的,也有一些无障碍通道。”但张奶奶也向记者表示,有一些场所还没实现“无障碍”。“像附近有的菜市场设有台阶,阿姨很难把我推上去,我就只能把钱给阿姨进去买菜,然后自己在路边等着。”

  常常乘坐轮椅出门的65岁陈伯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关于“无障碍”的体验:“遇到人行道有台阶比较高的我就上不去了,还有一些路口虽然设有无障碍通道,但无障碍通道与家门之间有一段路也是有台阶的,无障碍设施没办法跟旁边的路段无缝衔接。”

  而去一些商场或公园时,入口处的石墩或栏杆也会堵住陈伯轮椅的去路。“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不让电动自行车进去,但也应考虑到轮椅人士的需求。”还有一次,陈伯要通过天桥到马路对面,但那座天桥没有电梯,如果不走天桥就得绕路1公里左右才能到对面,他最后只能让女儿帮他打了个网约车绕到对面。

  公共交通出行“更有信心” 也需考虑老人“数字鸿沟”

  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面,陈伯认为广州地铁的无障碍服务做得很好,而且也在不断优化。“我之前去坐地铁,还要担心哪个站口有电梯,哪个站口没有,现在不用担心了,直接在APP上就能查询,广州地铁APP每个站点的服务设施都会很明确地标注出来,我就可以选择有无障碍通道的出口,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帮我打开无障碍通道的门,打开升降机或者坐电梯送我进地铁,然后用对讲机联系目的地那个站的工作人员接应我,整个行程非常顺利,给了我很多出行的信心。”

  张奶奶则表示,以前腿脚灵活一点的时候她会坐地铁,但是有的出站口只有单向的手扶梯,爬楼梯的话会比较辛苦。“我向奶奶推荐过广州地铁的APP,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视力也会变差,我奶奶眼睛不好,这个APP对她来说就用不上了。”孙女小刘对记者说,尽管地铁的服务在不断升级,软件功能也方便了一部分老年群体,但同时也应考虑到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从老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适老化改造,这样老年人才更愿意走出家门。

  陈伯认为,无障碍出行的进一步完善要靠法律和教育。“有法律法规的地方,‘无障碍’意识就比较强,比如地铁、高铁站和飞机场。相信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全社会的老弱病残人士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无障碍服务了。”

  有路口绿灯时间较短 配备“过街按钮”老人更便利

  此外,个别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够合理,也会影响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出行。近日,记者来到市区某个十字路口,从公交站到对面马路的直线距离约25米,但人行道绿灯持续的时间只有20秒,记者体验发现,只有在绿灯一亮起时立即行动并保持较快的步伐,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刚好走到马路对面,这对老年人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平时过这个马路都很小心,绿灯时间比较短,不仅要注意速度,还要躲避一些非机动车,很容易超时。”居住在附近的69岁陈姨说。

  相比之下,在市区另一条路的过街路口配置的“行人过街按钮”对老年人则友好很多。“想要过马路只需要按下按钮,信号灯就由红变绿了!”75岁的黄伯说,“在没安装过街按钮前,想过街要等很长时间,哪怕没车辆经过也需等很久,有了这个按钮后方便多了。”

  记者反复试验发现,这种过街按钮的变换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当按下按钮后,电子程序就会向系统发送有行人要过街的讯息,如果附近没有车辆要经过,信号灯马上就会由红变绿,如果即将有车辆经过,信号灯则会等待十几秒后变绿。对比还没有安装过街按钮的路口,该路口的行人等待时间有了较大程度的缩短,同时也使车辆在没有行人的时候可以很快经过路口,提高了路段通行效率。

  老人外出如厕不便 适老化改造需覆盖更多细节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老年人认为公厕设施还不够便利。张奶奶表示,有些公共场所有无障碍卫生间,但数量较少;此外,目前在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厕位中扶手已成“标配”,但普通厕位则少见扶手踪影。不少老人也呼吁,希望普通厕位也尽可能安装扶手。张奶奶说:“我觉得公厕应该都加装扶手和防滑措施,最好再加装紧急求助键。”她的孙女小刘则认为,适老化改造应体现在更多细节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便利的如厕环境。

  记者也了解到,国内有些城市的公厕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后颇受好评:如对入口处的坡道角度进行了调整;增配拐杖及助步器;洗手台上安装了助力扶手;每个厕位均配备SOS紧急呼叫铃并配备助力扶手,提供全方位借力支撑。

  专家视点:标准构建将加速无障碍环境建设 提升所有人的幸福感

  前不久,市住建局发布《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广州城乡无障碍设施系统性设计完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律师表示,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属设施、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而残疾人、老年人之外的其他人有无障碍需求的,也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新投入运营的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应当确保一定比例符合无障碍标准。既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具备改造条件的,应当进行无障碍改造,逐步符合无障碍标准的要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替代性措施。”

  他介绍,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推广通用设计理念,建立健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鼓励发展具有引领性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强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合,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这些都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完善。

  广东省护理学会老年居家护理专家罗岚则表示,老人失能失智与出行不便关系很大。“衰老带来的腿脚无力、容易跌倒等不便,导致大量年老体弱的人无法走出家庭,社会交往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失能失智的发生。”

  罗岚表示,每个人都害怕由于行动的不便带来生活状态的改变,而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能帮助残障人士更平等地融入社会,同时也能方便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婴儿车、拉行李的人、受伤骨折的人等。“无障碍设施虽然是以方便残疾人为出发点,但结果却会提升所有人的幸福感。如加建坡道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但这代表了公共场所对所有老弱病残人士发出了友好的信号,让大家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拥有更从容的生活,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深度 A5让“无障碍”携手“适老化” 冯秋瑜2023-09-03 2 2023年09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