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让银龄教师在三尺讲台青春常驻

杨博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三年后,我国银龄教师将达12万人。他们壮心未与年俱老,退休后仍坚持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搭建国家层面老有所为平台,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发挥其有益补充、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8月3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自“银龄讲学计划”启动至今,五年间,有超过2万名退休讲学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深耕三尺讲台,绽放夕阳红风采。事实证明,银龄教师在新岗位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让广大农村的孩子更充分地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计划》系统升级、优化整合“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将为用好用活银龄教师资源注入新动能。

  其一,既“扩量增面”又“提质增效”。《计划》提出,根据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等类型特点,分类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旨在扩大实施范围、推动增量发展的同时,为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固根本、利长远。譬如,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有优势特色学科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民族地区新建或急需提升发展水平的普通高等学校;聚焦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支持具有地方产业重大需求、需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的职业院校。这些务实举措势必会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其二,既“教书育人”又“以文化人”。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银龄教师奔赴远方,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承担着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使命。《计划》强调传承文化、共育新人,就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

  其三,既“输血”又“造血”“活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银龄教师通过“传帮带”,变“输血”为“造血”和“活血”,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师资队伍结构,而且有助于实现教育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发挥银龄教师持续“造血”“活血”作用,《计划》提出了诸多举措。譬如,从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夯实受援学校的基础建设;支持跨地区线下支教的银龄教师在工作一定年限后,以线上方式持续开展支教;在民办学校中探索推行“导师制”,由高素质银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发挥师承效应,打造银龄智库。而为了银龄教师安下心、留得住,《计划》从落实异地就医结算、保障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入手,办实事、解难题,以暖暖的人文关怀切实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期望广大银龄教师“不移白首之心”,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为新时代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续写动人“青春故事”。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让银龄教师在三尺讲台青春常驻 杨博2023-08-31 2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