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见习记者张乐怡
精巧的毛线花朵、软萌的卡通玩偶、多彩的手工挂饰……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的一间小小的铺面里,编织品琳琅满目,不时吸引着往来游客。编制品带来积少成多的善款,让当地困难群体迎来希望。
售卖编织作品的筑梦小屋及洋城特惠店店面虽小,但布置温馨、干净整洁,不时有来自“针爱编织队”的成员来此值班。她们有些是全职家庭主妇,有些是患癌康复者,因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在了一起。
3年前,在老师阿丽的带领下,编织队的成员开始在当地社工站学习手工编织。因为普遍有织毛衣的基础,成员们上手也很快,还能自行创造设计,做出色彩鲜艳、造型趣致的编织工艺品,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从2018年开始,当地社工就鼓励处于生活困境的女性制作各种手工,但因为制作过程不能中断、难以带回家随时开工、缺乏消费群体等原因,面临许多困难。最后,她们摸索出制作手工毛线钩织品的方向,能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小巧精美的编织品还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喜爱。
“针爱编织队”每做出来一件作品,都能获得相应的手工费。这笔收入帮助成员们补贴了家用,而除去成本及补贴后,盈利的20%还会直接捐进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全部用于长洲街内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支持。社工们还邀请了残障人士以及困境妇女参与店面运营,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这个店面还是一个爱心中转站,无论是社会捐赠的爱心物资,还是困难家庭制作的产品,都可以转化为爱心资源,注入社区慈善基金,帮扶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
“针爱编织队”现在运营得有声有色,离不开“轮椅上的老师”阿丽的支持。
今年39岁的阿丽曾经是一名活跃的人民教师,但后来患上了脊椎瘤,前后动过三次大手术,虽然病情不再致命,但下半身今后瘫痪。她痛苦过、挣扎过,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生活,“手术后经济比较困难,就想着脚不能动了,要用手做点什么。”
阿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公益群内发布了求助信息,并在社工的帮助下来到长洲岛定居。一位好心人为她捐赠了一台缝纫机,并介绍了简单的衣物加工工作给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缝纫的阿丽开始自己动手研究布料的剪裁方式,没日没夜地工作了一个多月后,她获得了一千多元的报酬。
“那是我重生的一天。”阿丽发现,依靠双手,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后来,她更是每周摇着轮椅,免费教导“针爱编织队”编织技艺,以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爱心。从以前每月依靠几百元残障补贴度日,到如今每月在筑梦小屋值班和做手工艺品,阿丽实现了自力更生。
如今,“针爱编织队”的爱心半径不断扩大,培养了多名能独立教他人编织的老师,长洲岛上充盈着温暖的力量,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