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谈青年系列谈
评论员观察
今夏汛期,不少地方自发组成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他们坚守在防汛抢险一线。一道道青春身影奔赴前线,生动诠释着“防汛有我,坚守有我”的青春力量。
青年们的一句“有我”,既体现了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气魄,也蕴含着“无我”奉献情怀。正如军旅歌曲《我将无我》中所唱,“我将无我,沙场砺剑有我”。“有我”与“无我”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正确认识、深刻把握“有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对于青年而言,尤为重要。
如何定义“有我”与“无我”?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如此分析两者——“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见,“有我”在美学上体现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以人体物,在工作实践中则表现为个人责任意识的凸显、关键时刻责无旁贷的担当;“无我”在美学上体现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灵通透,在工作实践中则表现为淡泊名利的超然态度、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担当与境界,看似有差异,实为硬币之两面,共同构成青年人健全、高尚的品格。
如何体悟“有我”与“无我”?
现实中,有的青年要么过于“有我”,陷入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利锁名缰;要么错误理解“无我”,满足于“佛系”“躺平”甚至“摆烂”的得过且过。这些都是对“我”之有无问题认识的偏差。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也迎来了建功立业、成就自我的人生际遇,尤须正确理解“有我”与“无我”,分清何时“有我”、何时“无我”,将“有我”与“无我”有机结合,方能走出认知误区,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如何融合“有我”与“无我”?
以“有我”担当,追求“无我”境界。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两次临危受命,“直面最危重的病人”,逆行抗疫前线——抗疫一线“有我”守护,是钟南山的“无我”追求;办学40余年、送考13载,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1800多名女孩用读书改变命运——边疆教育一线“有我”扎根,是张桂梅的“无我”坚持;在汛情面前,一句“我年轻,我有劲儿,让我来”主动请缨,用青春筑起了“堤坝”——防汛一线“有我”挺身,是无数青年的“无我”奉献……青年要以“有我”追求“无我”,关键还在担当。唯有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方能更好地激发“有我”的实践奋斗、丰富“无我”的价值内涵。
以“无我”精神,成就“有我”大任。当“无我”成为“有我”的价值归宿,“有我”便在自我奉献的过程中成就自身价值。为搞核潜艇研发隐居荒岛30年,黄旭华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无我”,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为了让老百姓能用中国的光纤打电话,赵梓森以一条道路走到黑的“无我”,造出中国第一根玻璃光纤;因心系家乡、心系贫困群众,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干部以无悔奉献青春的“无我”,投身到家乡建设第一线……以“无我”成就“有我”,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岗位皆有可能。除了要具备乐在其中、心无旁骛的专注之外,更要有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胸襟。事实上,当青年有了“无我”的专注与胸襟,不仅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更能收获自我价值、实现“有我”人生。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身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青年当理清“无我”与“有我”的辩证关系,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肩扛“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有我”与“无我”双向奔赴中,绽放出青春最美的花朵。
(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