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州名医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穗卫健宣
三代从医,耳濡目染,卓业鸿从小便种植下从医的DNA。从广州中山医毕业,一路开启学霸模式:来到中山眼科硕博连读,再漂洋过海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的卓业鸿一直专注于青光眼领域,在青光眼诊断、药物、激光及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在青光眼早期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构建灵长类动物模型实现干细胞“精准移植”等领域作出了前沿探索和贡献。
浮游医海三十四载,卓业鸿认为,医病亦要医心,一个医生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为患者选出最合适的诊治方案,才能让患者信服、放心,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出生于潮汕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爷爷、爸爸、姑妈都是医生。”回顾最初做医生的想法,卓业鸿表示,他从小就看着家里总是有邻人过来求诊,治病救人几乎就是一种本能反应。
聪颖好学的他考入了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留在眼科中心工作,后来他考取了中山眼科硕士、博士,1993年成为了我国知名青光眼专家葛坚的第一位入门弟子。走向临床时卓业鸿开始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发现,一些患者本不应该发展到这一步,“如果早点来就诊,或者早点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他们就不会走到失明的地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2003年,他走向了耶鲁大学博士后,两年后回国继续攻克青光眼领域。不知不觉之间,躬身医学已有三十四载。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疾,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将会逐渐缩小,甚至全部丧失。晚期的青光眼患者往往视野变得十分狭窄。卓业鸿介绍,前期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智能眼镜进行研究,这一新技术有望帮助患者扩大视野,“原来1.0版镜子太厚重了,我们现在在研究升级版,有2.0版本的多副眼镜免费提供给患者轮流使用。”
除了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帮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扩大视野提升生活质量,还有一个更高难度的高峰,卓业鸿正在攻克中,那便是视神经受损后失去视力的难题。卓业鸿介绍,计划通过植入生物芯片的方式,观察视网膜和脑电波信号,探索这些芯片能否在受损的视神经区域发挥作用,“如果能让这些盲区重新‘亮’起来,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希望。”
名医简介
卓业鸿,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光学系主任。医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具有34年青光眼疑难患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多年的管理经验,致力于青光眼早期诊断和难治性青光眼新型手术方案的改良、示范推广。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微创青光眼手术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接诊青光眼患者近10万人。
医者心声
每一位患者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而很多疾病又极其复杂。行医之路如履薄冰。一方面,我唯恐自己因思虑不周而辜负了病友的托付、因创新不足让未来少了一种诊疗的选择,但另一方面,我又被一个个鲜活的病例所激励。医生是一个被寄予特殊期望的群体,这份沉甸甸的幸福和满足,我想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