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宜: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师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丁凡和蒋文端,艺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33岁就摘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粤剧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李嘉宜顺遂艺术之路的背后,也是排练场上无数个日与夜的自我陪伴。
演绎过无数女性形象,最有感触的还是文成公主
李嘉宜成长于粤剧戏迷之家。自记事起,她就在外婆的怀里听粤剧。10岁那年,她考进广东粤剧学校,12岁时便凭借一出经典的粤剧折子戏《打神》获得全国“少儿小梅花”戏剧大赛金奖。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李嘉宜从粤剧学校顺利毕业,进入粤剧团工作。
入行23年,从跑龙套、小配角、大配角、主角一路走过来,李嘉宜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戏剧人物形象——巾帼英雄穆桂英、忠贞坚守的王宝钏、金枝玉叶的刁蛮公主、爱憎鲜明的焦桂英、浩气长存的陈铁军、敢作敢为的陈文婷……
“每一次走进她们的内心塑造人物,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收获。我喜欢痴情傲骨的焦桂英,也仰慕革命英雄陈铁军。”李嘉宜表示,“但是让我最有感触的角色,一定是我的‘摘梅’之作《文成公主》中的文成公主。”
1989年7月出生的李嘉宜,于今年5月成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晋“梅花”中最年轻的一位。
“创排《文成公主》这出戏,我和这出戏共同成长。”李嘉宜说。文成公主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这位历史上伟大的女性,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粤剧《文成公主》中,除了要跨越小生、花旦、刀马旦、青衣和老旦等多个行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舞台上从妙龄少女一直演到华发之年,角色年龄跨度有四十岁,是一次从外在到内心的双重挑战。
“每一次排练,都能感受到自己和文成公主共融的状态。”李嘉宜说,“特别是她的老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我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去表现文成公主——回首当年,她对脚下这一片土地爱得深沉,对故土长安也无比思念,她对所有家人、亲人的眷恋,都深深埋在了这样一份大爱之中。”
“这种爱,和我粤剧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在内心的投射也是一样的。”李嘉宜如此表示。
获得梅花奖不是终点,而是开启另一个征程的起点
戏曲演员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你以前问我,哪一个瞬间最难忘,我可能会想一下,但是现在,我觉得我过往的艺术生涯都是非常难忘和宝贵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为我今后的艺术道路做一个铺垫,为我今后的人生做一个积累。每一段都是唯一的,都是终生难忘的。”李嘉宜说,“我热爱这个舞台,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在李嘉宜看来,获得梅花奖既是对演员既往表演成就的最大褒奖,更是激励演员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位青年演员,虽然影响力有限,但我依然会以梅花奖演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发扬‘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精神,创作更多更好的剧目,期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魅力。”李嘉宜说,“粤剧的空间很大,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平台和机会更大,以后我希望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希望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地传承发扬粤剧,让粤剧走向全世界。”
戏曲演员需要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戏曲根脉的重任。学艺、从艺20余年来,李嘉宜排演了数十部传统经典粤剧,如《焚香记》《刁蛮公主戆驸马》《红鬃烈马》等。近10年来,她也积累了不少较为大胆的创新实践经验——2014年,担纲主演了根据3D武侠网游作品《剑网3》创作的粤剧《决战天策府》,这部现象级之作打开了传统戏曲吸引青年观众走进剧场的新窗口;推出艺术跨界专辑《迷粤》,演唱电音版《帝女花》《紫钗记》等作品,将粤剧以更时尚的形式传播给更多受众;2021年,与欧凯明一起主演的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实现了粤剧电影在金鸡奖上零的突破……
李嘉宜希望自己做一位“守正创新”的传承者,“只有继承好、传承好,才能发扬好、创新好。获得梅花奖不是艺术之路的终点,而是开启另外一个新征程的起点。”李嘉宜表示。
“坚持是一阵子,坚守是一辈子,粤剧就是我要坚守一辈子的事业。”李嘉宜说。
有姿有味
戏曲无捷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首先要打好基本功,把前辈留给我们这个剧种的艺术财富扎实学好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创新,进行艺术和艺术间的碰撞、融合,甚至跨界的尝试。打好基础,才有底气。”
“一定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戏曲无捷径可走,讲的是真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复一日地在排练场上,一个动作,可能要练习成千上万次,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很孤独、很寂寞的时候,但是这条路上,除了同行者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自己陪伴自己。”
“如果你想成为光,必须努力去追光。不要等着光来照你,在艺术道路上,我们要做追光者,主动去追逐艺术之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张素芹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