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来了,真是上蒸下煮,夏天把热情挥洒到极致。
“近期将开启高温超长待机模式。”天气预报一出,我瞬间燥热袭身,待在空调房里,再寻出几张“雪乡图”望寒止暑以自娱。不过,空调虽是消暑利器,但若总是离不开空调,日子又未免有些单调。
三伏天,阳光过于灿烂,不得不外出时,时时处处都要躲避。戴帽打伞几成标配,路上还有不少人手持扇子或小风扇,自带凉风。若见到高楼或树林自然挡住烈日,播撒出一片阴凉,便会马上欣喜地趋之亲近。贴着墙根,或追着树荫,步履匆匆。路过公园、湖边,见好些人扎堆儿寻凉到此,有雅兴的则在阴凉地操着胡琴,与一帮老友有板有眼地唱上两段地方戏,惹得围观者叫好声一片,顿时忘了暑热。寻凉,也可以是炎炎夏日里有生活味儿、富有情趣的一件走心乐事。
儿时,我老家还没有空调,我是如何消暑的呢?这让我在回忆里思绪纷飞——
那时,三株老槐树下,是村里人乘凉消遣的据点。若不赶早,树下几盘石碾石磨、几块石桌石凳定会被早到之人抢占。微风吹拂,树叶飘摇,夏花暗香,男女老少围聚树下,兴致高昂地下棋、闲聊,或默不作声地做针线活儿、听广播、嗑瓜子,各有各的乐子。这阴凉是自然的恩赐,可不得辜负。儿时的我,喜静,爱在这里捧读一书,偶尔捏起飘落在书页上的叶子陷入遐思。
“卖冰棍儿喽!”一声响亮的吆喝将我拽回现实,一改方才的文静,与众伙伴奔向那个久违的冰棍箱。踮起脚尖,仰着脖儿,眼巴巴瞅着卖冰棍儿的大叔从那圆圆的小口儿探手进去,摸索着取出雪白的冰坨或裹纸的雪糕,散发着奶油味儿,引着一群“馋猫”买来迫不及待地吸溜。瞬时,心生凉意,好不畅快。吃完,冰棍棍儿可以变成玩具,大家“猫”在树下,撒开一把,挑着玩儿。
有时我也凑热闹,尾随一帮大孩子,钻入山谷,来到溪边,跳进凉凉的水中。头顶烈日,身在水中,“嘻嘻哈哈”地撩水花,打水仗,摸鱼虾,玩泥沙。泡在水里的童年,清凉、舒爽。
亲水寻凉,孩子们乐此不疲,大人们却会严加管束,生怕贪凉生病,故而,午后时常变着法儿让孩子安心留在家中。
坐北朝南的土坯房,夏天并不闷热。母亲给我讲着祖辈传下来的故事,并为我摇起蒲扇,一下一下,不疾不猛。扇来的微风呼一阵呼一阵地拍打着我,眼瞅着那把被母亲洗得白净、裹了布边的芭蕉扇,由近及远,由清晰变模糊,不觉已睡熟。
醒来,母亲麻利地取出泡在水桶里的西瓜,切开,说:“用井里打的水泡了半小时了,正好!”果然,沙沙甜甜、清清凉凉的西瓜,大口大口地吃着真是过瘾;稍后抄起一块儿,给玩伴小新送去。回家已是晚饭时间,母亲早早熬好凉在堂屋里的绿豆汤,加了糖,特别可口。“咕咚咕咚”喝上两碗,惹得母亲一旁嗔怪:“占了肚子,一会儿咋吃饭?”
端上桌的多是时令佳肴,有黄瓜凉粉、凉拌豆角、糖拌西红柿等,过了井水的面条,浇上黄瓜丝老醋汤或西红柿鸡蛋卤,清淡消暑。那时我已是半大小子,饭量大,敞开了吃,撑圆了肚皮。吃饱便外出,在聚于井边寻凉的人群里钻来钻去。
玩累了,我才会安静下来。卷一张凉席上到屋顶,展开,阵阵晚风中,仰躺在席上看星星闪烁,看明月在云中穿行,看萤火虫的飞舞忽明忽暗,听蟋蟀、青蛙的欢鸣由密到疏……
寻凉就像一条线索,能串起很多的生活片段、烟火故事。
如今已入中年的我,久居城里,生活来去匆匆。暑天寻凉,我时常待在空调屋里或吹着电扇,以吹散一身汗水;时常清晨、夜晚才外出锻炼,以避开暑热;时常喝着饮料,以寻求片刻清爽;时常读书喝茶,静坐听歌,希望心静自然凉……这样的寻凉方式相对单调,相对静态,打心底里,我还是会想念年少时那些丰富而灵动的寻凉方式,这些朴素的方式多来自民间智慧、接着地气,而且附着我难忘的温暖情愫、年少的无忧无虑……故而,每到夏天,我一有空便会回老家去,那里有我的根,有我的情怀,适合减压,我会与父母,与乡亲一起寻凉,寻那生活赠予的美好。
(张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