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T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城区可探索“场景营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王忠杰
成都城市绿道
游客荡舟西湖之上。
武汉青山长江江滩
广州海珠湿地公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打造绿色引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成为广州等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专家表示,建议广州打造自己的绿色名片,注重绿色空间与城市的相融共生,做到“场景营城”。

  近日,广州日报调研团队分别走进成都、杭州、武汉,探寻这些城市的“生态密码”。近年来,这些城市打造出各自绿色发展的独特标识,无不给出了一张张可堪学习推广的生态答卷。

  本版统稿/张姝泓、申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申卉、文静、张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吴子良、陈馨、骆昌威(署名除外)

  在广州的老城区可以进行探索“场景营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绿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服务的宗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城市绿地体系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诗意栖居”的理想人居环境的关键组成,是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通过城市绿道带动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融合发展,大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广低碳园林绿地建设,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增加城市总体绿量,推进城市绿地建设的“社区参与”和“社区共治”,推进区域生态网络的建设。

  广州是一座四季花城,绿色生态本底本色优越,既有华南国家植物园这样的国家级“宝库”,也有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在建设绿美广州的过程中,一些兄弟城市的生态建设经验的确值得借鉴,首先要打造绿色名片,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要聚焦植物园的建设,加快构建城园融合体系,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一张更加闪耀的名片。此外,广州的母亲河珠江同样是值得广州用好的一张生态名片,可以通过重点打造极具岭南特色的珠江景观带,形成更具活力的滨江岸线。

  绿美广州的建设,还要注重绿色空间与城市的相融共生。这一点,成都倡导的“公园场景”理念值得借鉴。成都转变“在城市中建公园”的思路为“在公园中建城市”,我们将其总结为“场景营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场景营城”,是要将公园化的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的配置要素,充分发挥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激发城市活力氛围的功能,着眼于绿色空间和建设空间的混合布局,改善绿色空间的可通达性,并塑造与之匹配的文化内涵、风貌特色等,同时引入相应的消费服务、社会服务、休闲游憩等类活动,从而引领促进城市转型发展,这一点,我认为在广州的老城区,可以进行探索。

  他山之玉

  成都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绿道串联最美回家路

  致力于打造国内公园城市样板的天府成都,以超前规划的万里绿道为切入点,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打造出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回家路、绘制出一幅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展示出一张“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名片,推动城市建设不断走向精细化、品质化,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上走在前列,尤其是天府绿道的建设,不论是里程还是整体规划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多见。目前,成都已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约1.69万公里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其中,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形成,可用“规划超前”四字概括,其建设最早可追溯到约20年前,并经过了四次迭代,一步步实现了从防止城市粘连发展的生态保护带到中心城区环状公园的演进,见证了这座千年古城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迈进的过程。

  如今的环城生态区,像一条“生态项链”镶嵌在成都平原上,公园、绿道、湖泊、农田如四颗宝石点缀其中。绿道系统与各主要交通出入口相连相通,打通生态圈、生产圈、生活圈,为市民骑行、步行创造了畅通无阻的舒适环境。

  在建设公园城市、打造城市慢行系统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贯穿其中。不止有“面”,也有“点”。近年来,成都大力建设千余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沿途打造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等“三店一馆”,串联和丰富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家门口的居民生活“最后一公里”。

  城市烟火,在最美骑行绿道、最美回家路等一条条通道上,得以串联,勾勒出居民幸福生活底色。

  园中建城 城中有园 城园相融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

  公园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新实践,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五年来,成都突破单一的绿色生态建设方式,着眼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系统谋划,探索新理念、推动新实践、营建新场景、开创新生活,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逐步彰显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的公园城市特征。

  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破基于单一物质空间的建造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改变传统园林绿化“填空式”建设方式,通过生态与城市产业、文化、生活协同融合建设,实现空间渗透、功能复合、业态多元、场景叠加、价值转化,营建多层次融合、多维度协同的蓝绿交织、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场景。在旧城,成都将公园城市理念与城市有机更新结合,营建公园化人居环境;在新区,探索实践公园社区建设。

  杭州维护城市“生态美”

  “水下森林”吸引生物安家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来杭州,西湖是必到之处。如今,泛舟西湖上,不仅能欣赏雷峰塔、三潭印月、苏堤、霁虹桥等如画美景,低头望向水面碧波,不时会发现鱼儿在“身边”畅游,在荷花群中,有鸟儿在戏水……

  今年5月,西湖首次公布了鱼类多样性调查结果,研究发现西湖中生活着36种鱼类。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科员丁秀颖表示:“在这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内陆湖泊进行鱼类多样性本底调查,目的是更好保护西湖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足以见得杭州对西湖生态治理的重视。”除了鱼类,研究人员调查,近年来,来西湖过冬的北方候鸟品种和数量都增多了,作为西湖水域治理工作人员,丁秀颖欣喜地表示,“过去鸳鸯在西湖是候鸟,如今都留在这里定居了。”

  这些是肉眼可见,而在西湖的水底,一片“水下森林”已颇具规模,目前,西湖水底沉水植被面积达到了31.7万平方米,在水深较浅或水质良好的区域,能看到苦草、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菹草等繁茂连片,随波摇曳。它们正是丁秀颖与同事们,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治水利器”。

  沉水植物与引水,是目前西湖水生态治理的两大重要手段。丁秀颖看来,治水自古有之,治理手段大同小异,但如何在治水的同时,保持西湖景观,并与这里的动植物生态发展平衡,就是一种考验。“我们一直以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旨治理西湖,通过生态修复、引水配水手段,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合的生境,吸引更多的生物来安家。”她谈道。如今,西湖水域平均透明度达到85厘米,部分水域甚至能达到200厘米。一池碧水生机盎然,西湖不单是文化历史的传递者,更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

  兼顾景观与生态发展平衡

  杭州市自然生态处(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孙士宇:

  通过多方面的不断实践创新,杭州向美而行,推动实现“六美”(生态美、环境美、经济美、城乡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建设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城市居民品质生活三者之间互融互生。

  如何精心守好“生态美”基础?杭州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监管并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试点区建设,已完成修复项目501个。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响亮发声。进一步夯实生物多样性工作基础,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中发现白盖鸡油菌、苕溪鱲等全球新物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杭州“两山两湖一江一湿地”精彩亮相,4个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全球100+典型案例”。

  武汉滨江带空间治理

  工业岸线蜕变绿色客厅

  一城秀水半城山,武汉因水而兴,因江而魅。

  江滩,便是欣赏这壮丽景观的最佳观景处之一。如今的武汉江滩,已从单纯的防洪屏障不断升级功能,成为集纳景观、休闲、生态、文化等为一体的“城市绿色客厅”,成了武汉旅游的新名片。

  一提到武汉最美江滩,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青山江滩。这座充满工业风的生态公园是作为武汉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湖北省首个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江滩公园,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记者从青山江滩建设八路大门进入,青山码头记忆·红钢城码头作业区映入眼帘。作为传统的码头作业区,堤外码头林立、砂石场等阻水建构筑物较多,滨江滨水环境较差。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战略之下,青山江滩沿线原有的26家工业码头、砂石码头退出了江滩,而码头相关设施设备作为青山老工业基地的印记保留了下来。

  为了将曾经的“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环境污染”的生产岸线转变为“岸上见江,江上见滩,滩上复绿,青山绿水蓝天再现”的生态岸线,项目承建方武汉城发集团所属碧水集团工程部部长车涛表示,青山江滩建设不仅吸取了10多年来武汉历次江滩改造的经验,更借鉴了现代滨江、河流堤防景观建设设计理念,让防洪功能与城市景观实现无缝对接、自然融合,缓坡式堤防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等建设亮点。

  这只是体现青山江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青山江滩多处下沉式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大量的植被以及缓坡、下沉式的设置,在保证美观的同时,有效消减了雨水径流速度和污染负荷,让青山江滩成为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和“雨水花园”。

  打破传统堤防人水相亲阻隔

  武汉社科院文化与历史所所长陶维兵: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足三镇三城、两江四岸地理空间格局,打造长江主轴和东西向山水人文绿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这背后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统筹制定长江滨江带空间治理举措,制定长江滨江带产业发展正、负面清单,制定生态修复等行动计划。同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化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全市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武汉江滩衔接城市与长江岸线,是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洪山江滩、硚口江滩的总称,现已成为服务市民的人水和谐共生区域。以青山江滩为例,它打破传统堤防人水相亲的阻隔,将城市立体空间开发的概念引入江滩建设,不仅吸取了10多年来武汉历次江滩改造的经验,更借鉴了现代滨江、河流堤防景观建设设计理念,让防洪功能与城市景观实现无缝对接、自然融合。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都市新闻
   第A7版:文化·闲情
   第A8版:体育
   第T1版:高见启示录
   第T2版:高见启示录
   第T3版:高见启示录
   第T4版:高见启示录
   第T5版:高见启示录
   第T6版:高见启示录
   第T8版:高见启示录
   第T9版:高见启示录
   第T10版:高见启示录
   第T11版:高见启示录
老城区可探索“场景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