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立身之本,不论是应对风险挑战,还是积蓄持久动能,都需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关键。
经济大市挑大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省会城市,广州这两年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实体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广州如何用好资源禀赋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问计专家,来到重庆、西安、合肥等城市探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码,为广州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脉”献策。
本版统稿/吴城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城华、贾政、赵琳琳、方晴、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邱伟荣、杨耀烨(署名除外)
广州要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汽车产业是广州的第一大产业,把汽车这个饭碗端稳端牢,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动态绘制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协同推进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其次要加快技术创新,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全球研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再次,要重构以“网状关系”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鼓励汽车企业、能源企业、交通企业、数字企业等多领域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相互促进、融通创新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传统车企实施多元化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塑造世界知名品牌,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化、高水平汽车论坛等方式,提升城市汽车产业整体知名度与影响力。
同时,广州要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缺乏多点支撑的局面并不利于提升广州产业发展的弹性与韧性。就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由于融合了多种变革性技术,其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补链角度看,广州可重点围绕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芯片、动力电池、电机、智能座舱、激光雷达、传感器、车载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培育、吸引企业;从延链角度看,广州可重点围绕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招引企业;从拓链角度看,广州可围绕汽车主题打造竞技体育与娱乐表演业态、建设汽车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平台、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等。
广州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广州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区域内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等资源能够有力支撑核心领域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专业人才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对比发达国家、对标苏浙沪等地区的产业发展与企业创新模式,在区域集聚效应、产品技术含量、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企业规模、资金支持缺口、整体盈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要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锚定前沿技术,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源头创新能力;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把“三中心多区域”的发展格局深度嵌入到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中去;鼓励创新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同时要加深与大型跨国企业、国际知名创新团队、全球高端智库、世界顶尖学术人才的交流合作,同步推进“引企”“引资”“引智”。
重庆制造业“密码”
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
“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C919国产大飞机……这些航空航天“国之重器”身上,都使用了大量关键高精尖铝合金材料,这些材料都来自位于重庆的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高端制造)。
2019年,中铝集团与重庆市政府联合组建中铝高端制造,并将西南铝等12家子公司作为铝加工板块核心资产,整体划入中铝高端制造。过去4年,中铝高端制造已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铝加工企业,不断为国家重大工程,尤其是航空航天项目重点保供,并致力于民用高端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中铝高端制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落户重庆,一方面,重庆正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铝产业是其中关键环节;另一方面,重庆工业门类齐全、有色金属市场活力强,从营商环境到产业要素都具有优势,中铝高端制造总部落户重庆,可以更好地协调统筹中铝集团内部的铝加工产业。
以中铝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产业,已经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重庆传统支柱产业一道,成为重庆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在加快重庆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构建集群体系是重中之重,重庆在顶层设计上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布局,牵好制造业这个“牛鼻子”,牢牢托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目前,“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但囊括智能网联、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在内等传统支柱产业,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布局了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包括培育6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12个五百亿级、百亿级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让重庆制造业形成更加庞大更具竞争力的融合发展趋势。
让政策向“箭头产业”倾斜
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 王林:
一个城市的资源、财力、土地、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产业都吸纳进来。科学的顶层设计,能够让政策向“箭头产业”(支柱产业)倾斜,资源向支柱产业集聚,招商、用地等相关生产要素贯通起来,促进产业发展。6月份,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再一次在顶层设计方面明确了重庆未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
其中,重庆将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我认为,在顶层设计上,重庆把先进材料产业列为“万亿级”定位,让发展先进材料有了制度的保障,把原来分散的先进材料产业,整合为一个集群,更好地补链、强链、成群,完成上下游配套,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两个产业迭代升级、走得更远更稳提供基础性保障。
西安“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聚力“链”式精准招商
作为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西安汽车产业2022年度呈现高增长、高质量态势。全年实现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生产汽车125.63万辆,同比增长96.7%。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占全国份额14.1%,位居全国第一。
西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步向前和产销两旺的背后,是政府和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坚守下的合力。
以2003年比亚迪落户为开端,西安开启新能源汽车谋篇布局之路。如今,坐落于西安市南部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的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单体企业之一。在这里,平均每一分钟便可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20年来,西安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不辍,逐步掌握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创新链标杆引领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还一跃成为全球车企巨头,带动了西安汽车产业狂飙突进。同时,在吉利、陕汽等其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西安拥有了乘用车、商用车、电机、动力电池、汽车金融、轨道交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优势,以及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细数西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其行动之早、政策之足、力度之大,有目共睹。据了解,西安市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挂帅的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作专班,在政策、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未来西安将加大支持陕汽、西安比亚迪、西安吉利等一众重点企业新能源汽车增产量、扩品种、创品牌。同时,持续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深挖“强链、补链”关键环节,紧盯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和配套企业,进一步扩大汽车产业规模,充分释放新建和新引进项目产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优质的企业服务,蓄力打造雄踞西部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贯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陈轶嵩:
聚“链”成势,是西安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屡创新绩,整体规划来看,西安早在2013年就编制了《西安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开始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此后,西安新能源汽车政策“礼包”不断更新,通过实施壮大整车“增链”、新能源汽车“强链”、研发创新“补链”、重点领域“延链”、供应链“稳链”五大工程,全力贯通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
不过,西安仍需进一步加强供应链风险抵御力,应着力强化汽车产业链协同、供应链均衡发展,加快推进重大配套项目建设,强化核心部件招商力度,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集群化发展。抢占新能源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整车与零部件等同关注,均衡发展将为西安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合肥国有“基金丛林”
“以投带引”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
“押宝”京东方、“投注”长鑫存储、投资蔚来汽车……一系列出手精准的“神操作”,被总结为政府培育产业的“合肥模式”,也让合肥获得“全国最牛风投城市”赞誉。
对此,合肥市委主要领导曾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那“合肥模式”是什么?合肥市国资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这套以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其核心可凝练为“以投带引”四个字。该模式下,合肥以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平台公司为投资“操盘手”,抓住创新驱动战略要点,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实现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10余年来,合肥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速发展,从“无中生有”到“跨越发展”,推动“芯屏汽合”(芯片、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急终生智” (安全应急产业、家电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人工智能)战新产业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合肥模式”最难复制的是什么?在此行采访中,记者收到了不同但又相似的答案:纵向看,主政官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产业战略定力;横向看,统筹全市“一盘棋”,从投资决策到服务推进,各级各部门各类主体形成合力。
“合肥模式”仍在不断迭代发展中。去年3月,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成立,注册资本200亿元。至此,合肥构建起“政府引导母基金+天使/科创/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国有“基金丛林”,也体现了“合肥模式”会更加注重科创属性、更往早期走的方向。
风险容忍让投资人敢投早投
合肥产投集团旗下创新投资公司总经理裴晓辉:
作为一线的投资人员,我认为,“合肥模式”中,立足于支持创新创业和人才团队的合肥市天使基金,有三个鲜明的政策创新特色,值得借鉴。
一是让渡收益,风险共担。这一点对于创业的人才团队有极强的吸引力。合肥的天使基金以国资介入直接投资,目的在于培养生态,把团队吸引到合肥来创新创业,而不是财务回报。二是风险容忍,尽职免责。这一点就是鼓励直接投资人员不仅敢投,还敢于往早投。考虑到天使投资市场规律,对基金管理的考核重在过程,并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在实践中,由于部分优质项目的收益能够覆盖投资损失,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总体风险。三是市场估值,协议退出。允许市场化估值,允许股权协议退出,就是国有基金按照市场化估值进入,协议退出保障了科技创业团队通过回购获得激励,以及对企业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