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州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奋力二次创业再出发。
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专家有何高见?兄弟城市有哪些新的举措、好的经验?重视和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增强港口辐射力、聚焦放管服“减证便民”……近期,广州日报记者深入苏州、青岛、长沙等城市展开实地调研,并采访权威专家,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为广州建言献策、汇智聚力。
本版统稿/武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徐梅花、吴一钒、张丹、陈钧圣、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曹景荣、陈忧子(署名除外)
广州可在规章、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率先主动与港澳对接。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举措的正式启动。广东自身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非常好,很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容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先行先试,特别是广州等大湾区内相关城市可以在规章、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率先主动与港澳对接,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投资环境来看,广州还应在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市场环境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市场环境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正在申请加入的《全面进步的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规则体系,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高度一致的,同时又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充分的细化,很多条款的具体要求都值得研究参考。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级主管部门深入了解高水平开放的规则体系,把握有关规则实施的环境与条件,作为对标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参照系。
无歧视待遇是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内容,对任何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实操过程中,不能有歧视性对待,政策应该统一。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让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真正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在国际化方面,广州一定要在规章、规制、管理上尽快地去对标高标准的国际协议和体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我们对扩大吸引外资是高度重视的。只要我们的投资环境能够达到高水平开放的标准,国内各类产业发展向好,企业投资有回报,外资企业肯定不会走。
我们也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开放进程,特别是和制造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方面多做文章,加快数字贸易发展,这一领域也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因为无论是高端技术的突破,还是数字经济的发展,都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高水平“走出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我们一方面面临着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限制,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用消费品企业等也面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这需要我们适当调整产业布局,鼓励一些企业加大海外投资,主动将一些成熟的产业进行转移。而对广州乃至全国来说,广交会都是中国企业了解海外需求的一个重要窗口。
他山之玉
苏州工业园区
“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
苏州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高地”。截至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吸引高质量外资项目超5100个,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落户166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380亿美元,连续7年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位列榜首。
外商为何“抱团”投资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记者来到一家韩资企业采访。这家企业是2003年来投资建厂的,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和电子行业。其中方经理赵辉告诉记者,“我们当初是和其他几家韩资企业一起‘组团’来到苏州投资的,外资通常不会‘单打独斗’。苏州工业园区离上海最近,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当时很多韩资企业选择在这里投资。”
赵辉认为,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以及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商持续投资的重要原因,“来到园区20年,企业始终能保证正常生产、井然有序,基本没有出现由于外界因素导致影响工期、影响交货的情况。”
此外,园区针对每类企业都有经济条线的领导专门负责服务,园区还会与外企建立多层次、无障碍的沟通机制。例如,定期针对细分领域的外企召开沙龙活动,园区主要领导现场听取外企诉求,解决问题。园区还会进一步帮助企业整合市场资源、融入苏州及长三角的产业链。
投资20年后,赵辉也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越来越成熟,“现在我们的原材料90%以上已经本地化,中国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很不错,帮助我们不断降低各种成本费用。”
“园区的各项管理政策都是公开透明的,各类企业享有一致性的待遇,而园区内的各项配套也让外企工作人员很省心。”赵辉表示。
企业服务中心“创造”新服务
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俊:
苏州是江苏省第一个设立地方营商环境条例的城市,每年都会出台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对未来提出新要求。
苏州营商环境的法制化特点非常明显。作为地级市,苏州拥有多个国家级法庭,如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等,为外资企业解决商事争端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和法制化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设有企业服务中心,其工作人员经常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或需求,为企业介绍更多产业链伙伴。同时,他们也会发现和创造新的服务。比如当园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外资总部集聚区时,企业服务中心邀请专家去参加了一项评审,内容就是如何为这些外资总部企业做配套服务,比如提供财务、法律、商务、翻译等服务的公司在哪里可以找到?能不能加快在苏州引进落地?在企业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和制造业企业紧密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很快就搭建了起来,也让外资总部落地得以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公平公正以及超前的服务意识、配套意识是苏州营商环境的重要特点。
长沙建设“无证明城市”
设“无证明城市”专区支持“刷脸办”
近年来,长沙以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为改革抓手持续深化“减证便民”。据了解,长沙在全国率先于政务服务网厅端、移动端、窗口端和自助端同步开设“无证明城市”专区,实现无证明事项办理流程“闭环”。
据长沙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网厅端,申请人身份认证后,41类证照可直接调用。以办理教师资格认定为例,原本申请人需要提交8类证明(证照),如今在其电子证照齐全情况下仅上传一张免冠照就能完成。
在窗口端,开发“无证明城市”业务办理模块,辅助窗口工作人员审批核验,支持企业、群众“刷脸办”“扫码办”。在自助端,不仅能免费打印各类证明材料,也支持相关高频事项自助办理。在移动端,为企业、群众提供“政务预约”“一码亮证”等便民服务,26类证明可直接申请开具。今年,还将聚力“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共建共享,同步设立长沙“无证明城市”专区。
长沙市大数据中心技术人员介绍,“无证明城市”并不是指不用证明,而是多使用电子证明,不用纸质证明,并且不用必须到政务大厅才能办理政务服务。技术部门还会举办“体验官”活动,尽量多让百姓参与进来,形成闭环反馈,不断提高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由“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
长沙市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馆长曹习华:
长沙市由“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正是深化改革聚焦“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结果,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改善和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了长沙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使得长沙不仅是网红城市,也是实力强劲的新一线城市。
长沙通过“无证明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擦亮了城市友好的“名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其借鉴作用主要有3点:一是,服务型政府的打造是多方位的,政府部门在服务型政府的完善上还有广泛的发力点。二是,企业家政府的建构是低成本的,降低企业和市民办事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从而提升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三是,透明政府的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办事流程政务公开、网上一点一目了然,更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赖,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
青岛港
码头“搬到”内陆 企业一次报单
全自动化码头、海铁联运、全程提单、升级为离境港……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优势,凭借多种创新手段和模式,青岛港不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持续畅通海向通道,发挥对外开放枢纽作用。2022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87亿吨,位居全球第四;完成集装箱2682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五。
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现场空无一人,智能化桥吊、轨道吊等各类机械有条不紊地作业。由青岛港研发的智能管控系统,就像码头作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可实现码头“毫秒级”全场选位、“秒级”设备调度、“毫秒级”数据动态刷新。正是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智能管控系统赋能下,青岛港接连九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
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新突破的同时,青岛港做大做强多式联运体系,持续增强陆向辐射力。据青岛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海铁联运中心业务部经理代学超介绍,港口物流集团搭建平台,将铁路和海运串起来,把码头“搬到”内陆,企业在内陆港完成通关后,可实现出口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以往客户需要铁路、海运两次报单,现在只要一次就可以,‘陆海通’多式联运全程提单可有效提升物流时效,降低客户物流成本。同时,资源整合后,也可以给青岛港揽货。”代学超说。
截至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开发建设的内陆港站达到35个,最远达到乌鲁木齐,海铁联运班列达84条,成为沿黄流域最重要、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口,河南、陕西65%以上的出口货物都在青岛港出海,放大了青岛作为沿黄流域开放门户的作用。
而今年3月,国家批准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结束了北方没有水路离境港的历史,直接提升青岛港集装箱中转能力,增强了青岛港中转出口的竞争力。
港口带动腹地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海洋大学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大海:
青岛由青岛港发展而来,港口是它的最大优势。2003年,青岛提出将90%的散货和集装箱从老青岛港转移到西海岸前湾港区,后来散货又转移到董家口港区。由此,西海岸和东海岸进行差别化发展,东海岸是服务业的核心区,聚集船代、货代、邮轮码头等产业,目前正在进行港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西海岸则是围绕港口全力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造船业、海运、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产值占青岛工业总产值1/3。在西海岸区,同时还划定了多个功能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机制。
发挥海洋港口的作用,远远不止有利于海洋经济,它对区域经济也具有全局性影响。通过港口布局,青岛拉开了城市发展空间,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更强了,通过港口的带动作用推动腹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港、产、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青岛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