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走进深圳寻找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密码”

公交电动化让企业尝到市场甜头

海上风电安装船
虚拟电厂
中集集团在海上光伏、海上制氢等领域布局。
深圳国际低碳城(受访者供图)

  今年以来,几条看似并无关联的新闻在深圳低碳和新能源产业圈引起了广泛关注:

  4-5月,深圳市出口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同比增长29.7%,风光完全盖过了以服装、家电、家具为代表的“老三样”。

  6月中旬,胡润发布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深圳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

  6月底,深圳推出首个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计划到2030年实现充电比加油更便捷的目标。

  三条新闻的背后,体现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低碳和新能源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日前,本报“高地行思录”调研团队在深圳调研时发现,以政府“更有为”让市场“更有效”,再加上有效激发社会创业热情,构成了深圳低碳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柯学东、王纳、刘畅、蒋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明星企业转型

  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

  中集集团总部大楼是深圳蛇口的地标之一。记者来到这里发现,无论是蛇口,还是蛇口的企业,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均面临着“重新出发”的局面。

  中集集团去年刚度过四十岁的生日,它的发展史几乎与深圳改革开放史同步。过去,该集团的业务主要在于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空港设备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如今,全球低碳发展、国家“3060”目标的提出,促使中集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布局和发展。几年来,中集集团在包括氢能、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及储能等关键领域进行全方位、包围式布局。

  2022年,中集能源类收入规模超过180亿元,2023年将有更大突破。

  中集集团的转型,正是深圳企业积极投身新能源产业的一个很好的样本。中集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陶宽告诉记者,最近一二十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有了爆发性的发展,新能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产业是国家需要,行业也需要中集提供专业化装备。未来,中集将结合物流与新能源两大领域快速形成自身优势,在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船舶、氢能全产业链装备及服务、海上风电、光伏配套装备等业务领域产生突破。陶宽表示:“深圳是一个创新型的城市,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一基因会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社会资本入局

  新能源企业有2.4万家

  无独有偶,深圳另外一家能源龙头企业,中广核也开始瞄准“双碳”目标,充分发挥海上风电先发优势,全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近几年,中广核同步推进新能源与氢能、储能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据披露,中广核新能源今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0140.6吉瓦时,比2022年同比增加6.6%。其中,中国风电项目增加了16.7%。

  当然,深圳新能源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比亚迪。比亚迪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四个大产业,是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圈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2022年累计销售新能源车186.85万辆。

  深圳进军绿色低碳行业的可不仅仅只有上述的“巨头”,大量社会资本和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这一领域,呈现出“千帆竞渡千重浪”的态势。

  据统计,深圳目前有新能源企业2.4万家。其中,拥有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1家,百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20家。在储能领域,深圳拥有企业近7000家;在锂电领域,拥有企业4000家。

  基础设施加速

  发力“虚拟电厂”建设

  今年6月份,在德国一个世界级展会上,深圳参加的新能源企业多达134家,让世界为之震撼。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6%。数以万计的市场主体进入低碳与新能源赛道,迅速扩大了这个产业的规模,同时,深圳市也在加速构建相关的基础设施。“虚拟电厂”和“超级快充站”就是其中的代表。

  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核能,最后都会转化为电能,电能的优化使用十分重要。本报记者来到南方电网深圳供电有限公司的“虚拟电厂”,这座虚拟电厂是深圳低碳与绿色发展的能源供给与调配的基础。

  “‘虚拟电厂’是一座看不见的电厂,它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把散落在用户端的充电桩、空调、储能等电力负荷聚合起来,并实行协调优化。” 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技术专家李江南说。

  在“虚拟电厂”大大的显示屏上,可以看到一张“大网”,所有的充电设施、新型储能设备、光伏设备、电厂、电线都可以在这张“网”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李江南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张网,这是深圳电网绿色发展的缩影。它是数字能源加原网荷储等能源管理系统,能助力电网的稳定运行。如今,深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实现100%全额消纳,为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虚拟电厂”的大屏幕上,“储能”标志非常显眼,显示了深圳这些年在储能市场的活跃。根据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数据,目前深圳全市从事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电磁储能等经营业务的储能企业有6988家,注册资本1661.73亿元,从业人员有18.79万人,取得的发明专利有1.19万件。

  目前,深圳正在加紧布局的另一个新能源基础设施是“超级快充”站点。这种“喝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快速充电站,预计到2030年深圳将有1000家,2035年达到2000家。届时,深圳新能源车充电会比加油便捷得多。

  产业政策持续

  十四年深耕新能源产业

  企业数据很好诠释了深圳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也让深圳连续两年位居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榜首。但深圳的新能源产业是如何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的?这离不开早期的规划与政策的持续扶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长期研究深圳的低碳与新能源产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是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韦福雷告诉记者,深圳低碳与新能源产业的规划要溯源到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那次危机,让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深圳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传统“老三样”产品出口遇到瓶颈。为此,在2009年,深圳出台了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2009-2015》。这么看来,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谓是“十四年磨一剑”。这次规划,也体现了深圳人在危机面前弯道超车的决心和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超前预判力。在该产业规划制定后,十几年来,深圳在土地、人才、金融、税收等诸多政策领域给予了新能源产业非常大的扶持。

  韦福雷回忆了十五年前深圳的环境情况:“二十年前,深圳的空气并不怎么好,一年中超过半年有灰霾,很多河流污染严重。深圳为此迁出了大量高污染的企业,决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家现在在滨海大道依然能看到一条绿色的交通线,那是‘多人行车道’,始划于2011年大运会,一直保留至今。那届大运会,深圳市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对市民进行了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的观念普及。”韦福雷说。

  产业规划在先,对市民的观念普及在后,深圳为了今天低碳与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足足做了十几年的工作,其间经历了几届政府,但政策的持续性得到很好的维护。“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可能成就一个新兴产业。”韦福雷说。

  培育“有效市场”

  给企业充足的投资信心

  韦福雷告诉记者,十五年前,虽然全球经济学家都在讨论“低碳”,但新能源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模式完全不明朗。深圳在发展这个全新产业时,首先需要给企业投资的信心,其实就是让企业相信“有效市场”的存在。

  韦福雷说,当时,深圳在全市推行公共交通的电动化,从出租车、公交车入手,逐步实行电动化。这些政策,让深圳的新能源产业找到了市场出口,企业瞄准绿色公交领域,一步一步发展,最终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当时首先尝到甜头的就是比亚迪。至今,深圳在全球依然是“公共交通电动化”的典范,比亚迪也成了新能源车领域的领跑者,这与深圳早期培育新能源“有效市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比亚迪的成功,带动了上下游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加上深圳在互联网、通信、电子等领域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深圳迅速占据了新能源车上下游产业的高地。

  韦福雷告诉记者,2022年,深圳又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着力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量子技术、合成生物、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圳还会持续发力。

  湾区生活

  港澳青年 北上逐梦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港澳有志青年跨过深圳河,“北上”逐梦大湾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科技创新特色平台,其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目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国际领先的香港高校均在河套深圳园区建立了研发中心或研究院。

  “河套合作区有人才支持政策,提供人才公寓申请,实行生活补贴,以及房租减免政策等等,帮助我度过创业的艰难时期。”香港创业者、舒糖科技创始人何耀威告诉记者,今年初,舒糖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200万元知识产权融资,成为首家以知识产权实现跨境融资的企业,何耀威表示,依托河套各类资源支持,舒糖科技新款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在去年推向市场后,出货量迅速破两万,公司还获得两家上市公司注资。

  今年3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圳在港设立的首个就业创业“反向飞地”正式开始运作。5月,深圳市人社局联合福田区政府,带着十几位投资人,到“反向飞地”现场看优秀项目的路演,并将深圳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推介会送到了香港城市大学,“效果非常直接”。

  据了解,截至2023年5月,7家深圳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数量达1475个,其中港澳项目978个,占比66.3%。累计带动就业人数10062人,其中港澳居民1302人,在孵项目591个,其中在孵港澳项目450个,在孵项目年产值超4.1亿元。

  记者手记

  重视人才 鼓励创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时,我受报社委派从广州到深圳工作,与深圳结下了15年的不解之缘。作为记者,我时刻会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会观察这座城市。

  十几年间,受职业的影响,我了解过深圳后续出台的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也写过不少相关的创业故事。我非常认同韦福雷的观点,即“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但我想加上一点,即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不绝的创业热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十年前,初到深圳的王传福曾是个“草根”;二十多年前,华宝新能的创始人孙中伟初来深圳时随身也仅带几件衣服。二三十年来,他们靠“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才成为今天深圳新能源领域的翘楚。

  深圳人对人才的重视是发自内心的。几年前,深圳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建起了一座人才公园,并为对深圳有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创业者建立了雕塑和“人才长廊”,历代深圳创业代表均位列其中,里面就有王传福。这个长廊,记录了深圳产业变迁的历史,也注释了深圳的创业激情。

  2009年深圳制定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后不久,便推出了引进全球人才的“孔雀计划”。第一批“孔雀计划”获得者,新能源领域就占有19%的比例。另外,早期孔雀计划,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近亿元的专项资助,也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深圳对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

  另外,在深圳历年“杰出青年”的评选中,都能看到不少创业者的身影,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有想法、有创新、有行动力。他们“眼里有光,心里有梦”,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偶像。

  重视人才,鼓励创新创业,或许也是深圳新兴产业能迅速在国内、国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标题导航
记者走进深圳寻找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密码”~~~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评论
   第A5版:防御台风“泰利”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产业·医药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公交电动化让企业尝到市场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