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备受关注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听证会举行。
电动自行车管理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有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已完成电动自行车上牌超过360万辆。大规模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给城市交通运行和秩序管理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对此,如何在市民出行需求与道路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大城之治,机杼万端。交通问题既考验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指数。规范电动自行车从路权重新分配着手,本质上是探索形成一种更方便、快捷、舒适的城市出行体系。就此次电动自行车治理探索过程而言,从最初的全市限行,到2021年的中心区区域全天限行,再到现在的若干重要道路分时段限行。历经三个阶段逐步精细化的操作,一方面凸显了城市治理电动自行车乱象、处理城市交通当下运转和长期发展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方案对涉及公众核心利益决策的关切。
做足绣花功夫,找准“最大公约数”。广州此番征求意见的方案及有关听证会,初衷在改善交通格局、减少交通安全隐患,目标在减少电动自行车对城市交通大动脉运转效率的影响,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精准”二字,是此次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的着力点。具体而言,此次调整优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限行范围上,对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将“中心区域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限行”;二是在限行时间上,将“全天候限行”调整为“全天、白天、高峰分层次、分时段限行”。综合考虑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建设、人车流量等情况,该限的地方限,该放的地方放,措施更具针对性,“副作用”更小。除此之外,此次听证会还对诸如外卖等配送行业的合理通行需求等细节问题作出回应,平衡各方利益,治理更显刚柔并济。
从规范电动自行车通行开始,持续优化道路分工,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是未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所在。相信在制度约束与政策引导之下,广州电动自行车治理也将迎来一个更加安全有序、便民利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