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下学期又有一群一年级新生即将入学。不少家长思考,孩子即将从幼儿园升上小学,该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小衔接不是新话题,但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从教育部门到学校、老师和家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重新认识幼小衔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泽楷、魏丽娜
图/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家长担忧:孩子不能适应小学怎么办?
有家长表示,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幼儿园会为孩子做很多身心准备,也会给家长进行心理和技能方面的支持。“但真正到了孩子快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和担忧。”家长担心的内容包括:孩子到小学后会不会照顾自己;没有“两教一保”(幼儿园中,每个班配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和环境;能不能交到新朋友,会不会与新同学发生冲突;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新的规则,以及需要多久才能适应等。
为了孩子的幼小衔接,有些家长会“偷偷”报班,学习在这个阶段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习如何正面管教。有家长说:“担忧就是在看到那些因为辅导作业而鸡飞狗跳的视频之后出现的,特别害怕。”有些家长也会给即将迎来幼小衔接的孩子报班,帮助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学习如何在陌生环境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
日前,广州市荔湾区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研讨会在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下称“省实荔湾二小”)举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燕在会上表示,一些机构开设的幼小衔接课程,实际上是在把课程“小学化”,包括一些幼儿园也在“小学化”。有些机构在课程中,会承诺家长会教给学生多少个字,或是一百以内的算术题。“把幼小衔接变成片面的超前学习,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对后续学习的适应及兴趣。”周燕说。
何谓衔接:让“幼升小”的陡坡变成缓坡
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认为,幼儿在幼升小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五类常见问题。一是幼儿独自进入小学校园的前几天,会有因面对陌生环境而产生的不安、担心和害怕。二是作息时间改变,小学的上学时间普遍早于幼儿园入园时间,幼儿作息要随之改变。三是小学老师配置只有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不包含生活老师,孩子在学校要靠自己独立完成学习、吃饭等行为,且幼儿在小学不能像在幼儿园时一样,处处得到老师照顾。四是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幼儿园课堂时间通常较短,但小学一般是40分钟一节课。五是参与集体活动,幼儿要学会遵守规则。
省实荔湾二小的副校长林琳介绍,根据相关研究,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的差异和变化,至少会给一年级学生带来包括关系人、社会同伴、行为规范、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期望水平6个方面的“断层”。例如关系人的断层,就是幼儿要离开熟悉的“两教一保”老师,适应小学相对严格、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行为规范,会从幼儿园的相对宽松变成小学的相对严谨;学习方式,从幼儿园不分科的游戏学习为主到小学开始分科学习;期望水平,会从幼儿园没有明确的学业评价或期望,到小学有明确的学业评价。
“对6岁的儿童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跨越这些‘断层’,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林琳认为,幼小衔接就是通过幼儿园、学校、老师、家长的支持,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各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并适应小学生活,使明显的断层式“陡坡”变成“缓坡”。
老师怎么做:幼儿园和学校都要发力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和学校可以做什么?欧阳琪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做。
一是幼儿园和小学可进行衔接交流。幼儿园组织大班孩子到小学参观,培养幼儿对新学习阶段的向往。同时,学校可安排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给幼儿做介绍,哥哥姐姐们带着孩子们参观校园,从而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和害怕。二是组织小学老师到幼儿园,针对幼儿的习惯,给家长进行交流指导。
三是幼儿园可对即将成为一年级新生的幼儿和他们的家长进行培训。暑假期间,幼儿园可指导一年级新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学习惯,指导家长进行准备,例如调整孩子作息时间,教孩子如何与更多朋友相处,并通过游戏和活动去调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林琳认为,幼小衔接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坚持尊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落实全学科全员参与,家校之间要团结协作。此外,学校要立足课程与教学开展适应教育。
据林琳介绍,省实荔湾二小已经构建了成体系的一年级新生适应课程。例如学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周,会取消分科教学,在基于国家课程和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内容的情况下,以幼儿最熟悉的主题式学习方式,以游戏化、体验式、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家长这样做:除了引导,更要倾听和鼓励孩子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天河第一小学校长王晓芳表示,家长要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与孩子共同做好入学准备。王晓芳建议家长可从多个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一是要让孩子喜欢去上学,并学会融入集体。她建议家长要营造一种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的氛围,做好与新学校的情感衔接,和孩子聊聊自己小学快乐学习的事情,分享小学生活的趣事,让孩子对老师和小伙伴产生信任和兴趣。
二是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和环境。首先,家长可带孩子提前认识将要进入的小学,熟悉将要生活的环境,找一些校园图片给孩子看。其次,家长和孩子要与老师、同学接触,了解小学一日活动的安排,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节奏。另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生活上的调整。孩子的作息和饮食需进行调整,以免进入小学后不适应。
三是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孩子的行动给予肯定,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王晓芳认为,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中还有待培养的品质。社会适应性品质包括独立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人际交往和主动性。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取向,从而了解孩子的智能发展与活动水平,尤其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
在教育的主流意识上,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王晓芳说,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家长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相关的表达,然后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得到鼓励。鼓励孩子的内容不能太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孩子要懂礼貌、讲道理,家长可以这样说:“你能成为一名懂事的小学生。”二是鼓励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可以说:“你能成为一名能干的小学生。”三是鼓励孩子要爱学习、肯动脑,家长可以说:“你能成为一名聪明的小学生”。
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欧阳琪强调,如果幼小衔接做得好,幼儿进入一年级后,会以更快的速度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和相关学习内容等,同时会减少家长的困扰。但她建议家长要科学和规范地进行幼小衔接,不要误解幼小衔接。
欧阳琪不倡导让学生在幼儿时期提前书写,但建议孩子可进行一些阅读。阅读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阅读姿势和用眼健康。因为眼球发育有年龄的递进性,太早书写容易近视。但进入小学阶段,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写字姿势的培养,这关乎孩子眼睛和脊椎的发育。
欧阳琪也不赞成让孩子提前学习。她认为,幼小衔接关键在衔接,而不是超纲。家长要关注习惯、兴趣、学习动力以及相关的一些尝试。“提前学”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就不够长。如果知识提前学了这部分知识内容,孩子在入校的第一个月就很容易养成上课不听课的习惯。
“对孩子来讲,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自然而然、舒展自在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王晓芳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孩子去经历,去体验。最好的教育就是严慈相济的教育。在教育路上不浮躁,不功利,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一定会长成最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