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坚持“拆、治、兴”并举,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6月,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推出多项新举措加快项目落地实施。(7月3日《广州日报》)
一座城市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生长,从出生到少年再到成年,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且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城市发展到成年,“骨骼”基本定型之后,就要在品质提升上花更多的心思,让城市面貌更新、气质更佳,令宜居水平得以不断拉升。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注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应然之举,也是人与城共享发展红利的必然选项。
城中村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保障,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从对“空间载体”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在城中村改造中先行一步的,是与此利益攸关的人们,将资源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而且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于城市而言,城市化之路走到今天,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中村也不是一夜冒出来的。长年累月积成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得城中村改造容易出现诸多困局,譬如“行政审批困局”“业主表决困局”等,从而带来“时间陷阱”,拉高改造成本、影响改造进度。据相关人士介绍,此前广州在建城中村的批后实施周期平均已超过7年,随着周期加长,村民临迁、融资利息等成本不断推高,导致某些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推进困难。
有鉴于此,打通堵点、疏浚“河道”,提高城中村改造“流速”,实是情势使然。审视广州推出的新举措,旨在以简政换速度、以时间换空间。比如,在优化方案审批流程方面,推行并联审核审批、加快推动征收土地前期工作、优化实施方案调整程序等,都着眼于省事省时省力。“知者随事而制”,坚持问题导向、适时优化策略不失为务实之道。
城中村改造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必须用心用情、用力用功解好这道综合题。除了坚持改革创新,运用创造性办法、创新性举措,大力破解瓶颈制约,推动改造攻坚、提速之外,还要从几个方面着力:产城融合,妥善处理好产业和城市的关系,让城中村改造见经济、见文化更见人;综合施策,拓展多元化资金渠道,用好土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等政策,让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标管理,实施扁平化运作,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层层压责、倒排工期,保证执行不走样。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要以人民满意作为依归。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