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被誉为每年只开一次的岭南第一“墟”——“千年古墟”非遗文化活动,于本月20日至22日在阳江阳春市举行,该活动包括冼夫人飘色巡游、大型舞台剧、竹藤编织工艺品展销会、各镇(街道)农特产品展销等,吸引来自各地超过30万游客参观。
“高流河墟”有千年历史
“高流河墟”位于阳春市合水镇的高流河两岸,每到墟期,附近村民和工匠将自家编织制作的竹筛、箩筐、竹梯、藤椅等竹木工艺品带到这里摆买。据了解,“高流河墟”有1400多年历史,从原来一个小小乡村墟市,经过千载传承,逐步形成了每年端午节前开市,以竹藤编织品及其工艺品为主要产品的专业集市,高流河古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上千年,且具传统特色的热闹墟市,目前已经很少见了。然而记者发现,合水镇高流河两岸摆上了绵延1公里的竹器摊档,吸引了珠三角地区众多游客前来“趁墟”,场景热闹壮观。“高流河墟”以横跨高流河的大桥为中心,沿高流河与道路向四面延伸,呈“十”字形。
21日上午,高流河两岸人山人海,以高流河桥上下各500米为中心的河滩上,各个摊档摆满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各种竹木制的椅凳、箩筐以及手掌大小的竹器小件琳琅满目。在高流河墟上摆卖的竹器有箩筐、畚箕、竹筛、菜篮、竹椅、谷围、竹梯等;木器有台、凳、椅、水桶、秧盆、扁担、梯等;还有竹、木、藤、草工艺品等。这些竹器做工精细,线条美观,形态各异,有可以坐人的竹椅,还有一只手掌大的椅子等工艺品。活动现场还有老手艺人手工编织竹篮、竹筐、竹椅等竹制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并购买。
高流河两岸河边是清澈透明的河水,岸边只有半米深,很多游客买了竹木制品后,放到河里泡水。据传说,竹器、木器放到高流河水中浸一浸不会被虫蛀,小孩在高流河里洗澡能不长痱子,这些习俗延续了数百年。
编织竹器相当流行
记者发现,这里摆卖的竹器,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制作的传统工艺品,而传统编织箩筐手艺正在逐渐失传,为何这里有大量编织工艺品?70岁的编织工匠陈老伯编箩筐编了50年,编一件要两到三天。他告诉记者,一方面,这是当地传统日常用品,比如凳、椅、水桶,甚至水烟斗等,都是村民需要用到的,既好用又环保;另一方面,目前市场有需求,而且价格也合理,在竹器墟上,一张用竹器传统制作的小椅子,可以卖到250元;一个简单的水烟斗,从80元到200元,当地村民利用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可以挣取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为挖掘人才开展教授编织技术活动,一些年轻人也加入了竹器制作行业,他们开发了一些精美别致的帽、扇、包、鞋、篮、盘、碟、家具、包装盒、灯罩等竹器工艺品,丰富了当地竹器市场。当地举办的竹藤编织工艺品展销会,既充分展示了阳春市竹藤编织品及其工艺品的魅力和特色,也给当地竹藤编织品制造企业和手艺人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当地的竹藤编织品走出 “家门”、推向全国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