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了解到,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保育团队近日将来自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的7株丹霞梧桐群落培土种好,丹霞梧桐野生群落第一次异地迁种完成。6月20日,科研人员现场观察到这批丹霞梧桐已经发出新芽新叶,标志着这次抢救圆满成功。这是丹霞梧桐崖壁原生种群第一次以整株整群的方式迁地种植,相关人士表示“期待能打破丹霞梧桐种苗异地种植不开花的‘魔咒’”。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黄玮、丹宣
紧急救援“溺水”梧桐后异地迁种
今年6月7日,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接到报告:金龟岩崖壁有几株丹霞梧桐脱落滑入锦江,即将被冲走。管理局立刻安排植物保护专家现场考察,调度游船前往救援。在植保团队和游船团队齐心协作下,人们成功把倒伏在水面的7株丹霞梧桐小族群救援上岸。
早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向丹霞山申请移植丹霞梧桐原生植株进行科研观测,这次刚好可以满足救援和保育的双重需求。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立即联系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发出协作要求。双方团队远程协作,现场由丹霞山团队实施根部组织保护处理,对树干和茎叶进行保护加固,将植株打包放上一辆卡车迅速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随车还运送了近百斤丹霞山特有红色砂性土壤。
华南国家植物园专家团队已经提前选择地势较高、阳光较好、排水较好的斜坡区域,将丹霞山红壤填入树洞底部,再将丹霞梧桐种下地。这是丹霞梧桐崖壁原生种群第一次以整株整群的方式迁地种植,相关人士表示期待能打破丹霞梧桐种苗异地种植不开花的“魔咒”。
丹霞梧桐是1987年中国植物学家在丹霞山发现的独有梧桐树新种。当年在丹霞山发现的丹霞梧桐仅有不到100株。由于当时被发现时都是在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石上,因此被称为丹霞梧桐。由于受分布区狭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现存的株数不多,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定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一般生长在土壤瘠薄的红色砂岩石上,一般高5米至8米,树形美丽,开紫色小花,树皮黑褐色,叶近圆形,花紫红色,每朵花有长条形的萼片5枚,果卵状披针形。
生物多样性助推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
丹霞山素以丹霞地貌命名地闻名于世,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公园创建科学考察工作,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多样性引起了植物学家广泛的关注。
据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组调查表明,丹霞山已知高等植物2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仙湖苏铁、中华水韭(据历史记录)两种,二级保护植物有丹霞兰、丹霞梧桐等29种;在丹霞山已发现特有植物27种,其中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景兰景天、丹霞单支竹等20个新种均为2018年以来中山大学和华南国际植物园的专家团队调查发现。
如今,丹霞山创建国家公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由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科学研究院分别承担了丹霞山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地质和地貌多样性、文物和文化多样性的科学考察、价值评估等相关工作,丹霞地貌、丹霞区系和丹霞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丹霞山国家公园候选地资源禀赋多元复合的独特性。尤其是丹霞区系的提出,使得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生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备受关注。
多方合作共同守护丹霞山物种宝库
丹霞山和华南国家植物园长期合作推动极小族群保育。多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分类团队、竹子团队和特有物种迁地保育团队就和丹霞山开展了持久深入的合作,对丹霞兰、丹霞山刚竹、丹霞单支竹、小麻竹、丹霞铁角蕨、霞客麟毛蕨植物新种的发现有突出贡献,还开展了丹霞山竹类植物调查、兰科植物调查、蕨类植物调查等工作。
双方的植物调查和保育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关注仙湖苏铁、水蕨、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山刚竹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丹霞山特有珍稀濒危极小族群的生存和保育,携手开展了迁地保护。下一步,双方表示将联合开展野外回归,共同推动我国珍稀野生植物种群保育工作。
如今,丹霞山正努力朝着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科普“双翼齐飞”的方向发展。在中山大学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高校和机构生物专家团队的支持下,丹霞山利用生物多样性科考项目支撑,保护区管理人员带头跟随专家团队野外考察、组织专题讲座和实训、在线上线下学习,带动了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经营者、原居民和旅游者一起走进自然学习自然,在全山培育了一大批热爱自然热爱丹霞的科普导师成为“植物达人、蝴蝶达人、苔藓达人、蜘蛛达人、鸟人”等,担纲丹霞山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程。
据介绍,丹霞小花苣苔、彭华柿、丹霞山天葵等新物种的发现,均有科普达人的“报料”贡献。本次丹霞梧桐小种群从崖壁落水,也是景区内水上丹霞游船公司的员工发现并报告给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使得这个丹霞梧桐小家庭能够被及时拯救上岸,成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