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有个习惯,凡是喜欢的句子,会用笔画上记号。要是碰到喜欢得不得了的语句,有时就会在当页空白的地方写上一遍,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看一遍,再写一遍,对好句子、好诗句能够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顿悟快感。
看蒋子龙先生散文集《厚道》,我最记得书中写的一句诗:“野水明窗几,通渠绕屋流。”这诗引用自陆游《闲居七首》之其五,当我用笔写上这10个字的时候,孩童年代的家乡印象立刻就在脑海里复苏了。
我的家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垄里稻田如棋盘,秧苗绿绿,蛙声起伏,白云朵朵倒影在清水明澈的田地里,阳光正好,清风徐来,凉爽通透。我和发小南方、叶红在水渠里用簸箕拦鱼,玩得特别欢快。水渠里水流缓慢,清水涓涓,能看见不少的鲫鱼在游动。发小用沙石和泥巴垒起一道沙坝,簸箕置于中间,已经有十多尾迷迷瞪瞪的鲫鱼被我们收入玻璃瓶中。南方不甘心就抓这么一点鱼,要我和叶红从五十米开外的水渠开始赶鱼,我们赶了大概有三十米,不曾想,水势忽然加大,浑水哗哗哗一下子就漫过我们的膝盖,叶红大声喊:“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灌田咯,快提簸箕上岸!”说那时,那时快,水渠一阵急流奔来,我们垒起的小沙坝瞬间被冲垮,簸箕也顺势往下游漂,顾不上簸箕里是否有鱼,南方提起簸箕就往岸上快跑,我和叶红也就势爬上水渠一边。跟突然奔来的流水打了个“胜仗”,如今和发小回忆起来,都不禁庆幸地畅怀大笑。
早些年,在去杭州的飞机上读到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在游杭州西湖的过程里,真切体会了“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的一样感慨,领悟他的豁达乐观。当我开始广泛涉猎有关苏东坡的专著之后,对苏东坡的认识也就更丰富、更立体了。原来大才子苏东坡也有爬树掏鸟窝的童年,有运气不是很好的考试,他爱写诗词歌赋也爱喝小酒,广交天下朋友可也会有看走眼的偶然。有七情六欲的苏东坡,像我们一样有哭有笑的苏东坡,相信命运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苏东坡,不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吗?
当我们闯入苏东坡的“生活圈”,会发现,苏东坡从小就是一个“三好学生”:好吃、好玩、好学。他的父亲苏洵立志要金榜题名,于是对苏轼兄弟的教育极为上心,因此苏东坡对自己的儿子、孙辈也是一样地精心栽培,用心良苦;他的母亲程夫人、乳娘任采莲是做菜的高手,对日后自创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而成为美食家的苏东坡不无影响。出川后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他觉得每一回的际遇都很奇特,写下众多人生感悟以使我们在900多年之后依然可以“遇见”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格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梦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小结……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写道:“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如今,我是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千真万确。
因为一句话、一首诗而投入深情的回忆和深度阅读,我很喜欢这种体验。依我看来,喜欢这灵动世间的一切,哪怕是一句话、一首诗这么简单的事,不用谈理由,无须与谁争辩,那就是真正的喜欢。
(龙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