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续城市文脉让其焕发出新活力?峰会邀请了院士专家、业界人士等“名城守护者”,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展开分享。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杜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推动城市“老”与“新”共存与共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老城市新活力”阐明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内涵式与时俱进。广州的城市建设应当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
广州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广州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
何镜堂认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应当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推动城市“老”与“新”的共存与共生,守正创新、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风貌特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思考风貌的延续,并高度重视城市风貌营造过程中地域、文化和时代和谐统一的问题。
何镜堂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我们还要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既留住历史与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又要与时俱进,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人民的需求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海珠桥南方案强调留住绿地、留住肌理
与海珠广场隔珠江相望的广州海珠桥南地区改造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常青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广州“跃龙广场”所在地段再生设计的两个方案,意味着海珠桥南旧改或现曙光。“再生就是探索历史载体如何活在当下,城市更新必须以有机渐进方式推进。”他强调。
根据方案的布局规划图,“跃龙广场”所在地段更新单元范围向东至草芳围,向西覆盖至同庆社区,南至市二宫。南华东路骑楼老街再生策略为留、改、拆、拼,包括整体修缮、整体改造、拆除建设和补建新建筑等。
方案一“海珠天桥”,计划在海珠桥南侧形成高耸的跨路地标“海珠天桥”,结合广场、绿地、商业,形成活跃的核心广场氛围,并以此解决广场分散于江南大道两侧沟通困难的问题。
常青直言,如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又保住老的街巷,难度很大。这个方案强调结合两者,从北向南规划了一块大绿地,临江以建筑为主、并有小块绿地,两边都是更新后的建筑。“肌理保留,建筑翻造”,是该方案的构想。
方案二“空中环廊”,则将滨江岸线与广州传统中轴线延伸段、四个广场节点与骑楼街以空中环廊链接。绿地面江横向展开,强调与珠江的互动,为公众提供休憩游览的场所,与对岸海珠广场相映。
与第一个方案相比,这个方案没有集中的大块的绿地,更多把绿地分布在江边。高度控制方面,所有都控制在超高层90米以下,主要在30米至50米之间。街区内大部分建筑,约有一半是可以改造。“还有一些建成区没有必要改造,整体是小修小补进行翻建,以保留为主。”常青说。
“小蛮腰”方案集合市民、专家、政府的选择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回溯千年历史并总结道,广州善用机遇,外柔内刚,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件事,这是广州最大的特点,也是留给市民很好印象的源泉。
潘安从历史长河的角度,对广州如何融入中原地区、如何成为岭南地区首府、怎么成为全国超大型城市进行了解析。
广州成为超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珠江新城的规划建设;而现在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的建设方案如何选择,又是珠江新城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潘安透露,当年广州塔有几十个方案,“我们把方案向社会公布,市民可以进行投票,但在投票的过程中,‘小蛮腰’并不是第一名,排第四、第五。后来请专家评审,专家最后得出的结论,‘小蛮腰’是所有方案最佳的方案,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电视塔方案。”由此,由广州市政府决定使用“小蛮腰”方案,珠江新城也得以形成现在的格局。
潘安表示,珠江新城格局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某几个人或是某几个特定阶段形成的,“应该是集了历史上各个阶段,各个大师,包括市民踊跃参与,最后才得到的。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件事,这就是广州最大的特点。”
南沙可做“小跨度、高自由”设计
作为霍英东集团主席、霍英东投资内地建设的见证者,霍震霆分享了他从早年白天鹅宾馆到近期南沙发展建设的见解与感受。
40年前,白天鹅宾馆掀开了广州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我觉得白天鹅宾馆不仅加强了广州的接待能力,最重要的是给本地的人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谈及父亲当年投资建设该宾馆时,霍震霆回忆道。
如今,白天鹅宾馆已经成为广州“最年轻的文物”。在霍震霆眼中,广州,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发展、保育与平衡。”
20世纪80年代,霍英东开始投资南沙。霍震霆认为,南沙虽然历史沉淀尚浅,但它有独特的优势。比如30年前已经实践的低碳、绿化理念,如今已经是南沙建设投入的重心。他也展望道,将来交通不仅是为了车,而是为了人。他从广州城区看到骑楼街、步行街的宜人宜居尺度,建议“南沙也可以做一些跨度小一点、自由度高一点的设计,让这个地方更温馨”,从而吸引港澳人士、专业人士以及更多年轻人参与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