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杜娟、方晴)盛夏时节,白云山麓,万物并秀。昨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在此举行。峰会以“名城永续 广府弥新”为主题,来自南京、九江、漳州、扬州、佛山、中山的名城代表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代表、名城联盟、名城守护官和广雅中学学生代表等共同发布了《名城保护广州共识》。与此同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形象片《绣名城 花尽绽》在峰会上发布,该形象片也将在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大屏投放与全球观众见面。
本次峰会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华社广东分社共同主办。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常青,住建部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和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展开分享。
与此同时,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意大利巴里、西班牙巴伦西亚等广州国际友好城市也送来了对于峰会和广州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好期许和祝福。
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广东中心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制作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形象片《绣名城 花尽绽》在峰会上发布。据介绍,该形象片的主题紧扣广州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名城,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广州40多年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成果,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岭南文化精粹竞相登台,生动展现出老城市焕发出的新活力。该形象片也将在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大屏投放与全球观众见面。
瞭望智库在峰会发布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智库报告。
奋力推动广州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南海神庙、黄埔古港述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况;
农讲所、黄埔军校印记着近现代革命历程的艰苦与伟大;
高第街、白天鹅宾馆吟唱着改革开放的第一曲赞歌。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魅力之关键。面对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人文情怀、筑牢文化自信,敬畏、珍视、传承、发扬广州千年积淀形成的厚重历史和悠远文脉,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的名城治理之路。
千年古城长盛不衰
开放包容、多元融合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云山珠水见证大城变迁。名城广州在千年历史风云中城脉传承不断、文脉包容不减、商脉长盛不衰。
广州是世界上少见的、历经2200多年城址未变的城市,传统中轴线一直是城市中心,古城既层叠立体,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传统营造的智慧。
如今,从文明路起步,一直走到有近百年历史的永汉电影院,北京路步行街随即映入眼帘,但见人流如鲫,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商铺林立。就在人们脚下,千年古道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历史时期。22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塑造了这个中国独树一帜的历史名城。
作为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开放包容、多元融合是广州城市气质的重要体现。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城市的文脉也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广州既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象征,又是内陆文化、中原文明向南发展的重要空间。“广府文化对谷物的尊重、对海鲜的热爱是相辅相成的。”张颐武说,“这就是汇聚美好、包容天下,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碰撞,在广州开出灿烂的花朵。”
与此同时,广州还是长盛不衰、永不关闭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隋唐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明末清初一口通商,永不关闭的对外门户,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商贸文化延续传承至今。2023年4月15日,第 133 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这次广交会是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次全面线下举办,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筑牢人民城市根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脉的集中承载。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用心用情保护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历史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保护理念、保护范式从“底线保护”1.0时代、“保用结合”2.0时代,迈向“融入城乡发展”的3.0时代,从关注建筑风貌到关注街巷肌理,从历史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到以用促保,再到城市微改造有机更新,愈发重视人的情感和体验。
41年来,广州保护利用成效不断涌现。以规划引领实施,采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方式,推进恩宁路、泮塘五约、北京路、沙面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和广州铁路博物馆、TIT创意园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成功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
如今,恩宁路上的永庆坊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心之所向”。今年“五一”假期,永庆坊接待游客5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5%。经过两期微改造,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称的恩宁路重新火热起来:有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粤剧博物院里听“大戏”,也有拖着旅行箱的游客在“打卡”,更有市民在大榕树下喝糖水,生生不息的西关生活在这里延续,兼容并包的岭南文化在这里传承。
41年来,广州名城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以《实施意见》为纲领,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以4项创新政策文件、20余项技术及工作指引为配套,构建了“1+1+4+N”的政策法规体系。
41年来,广州名城保护传承体系不断丰富。全市已划定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认定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338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5处历史建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不仅守护好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更进一步筑牢人民城市的根脉。
“广州名城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整个社会的各种力量动员起来,不再是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如是说。
41年来,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力量不断壮大。恩宁路、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创办“共同缔造委员会”“路段居民互助会”,组织招募102名“名城守护官”志愿者和344名社区设计师,成立名城保护联盟,号召更多社会力量为广州名城保护建言献策。
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生动讲述广州故事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保护,更在高质量发展。广州正探索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近年来,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的国际交流不断增加,成为国际舞台上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2023年5月30日,“中国-阿曼建交45周年-郑和纪念碑竣工仪式”在阿曼佐法尔省萨拉拉市举行,广州作为郑和纪念碑项目的支持方,与阿曼的渊源受到当地媒体关注。据阿曼《青年报》,公元750年,阿曼航海家阿布·奥贝德从阿曼港口城市苏哈尔出发,驾驶木帆船成功航行至广州,成为载入中国史书的第一位阿拉伯人。2022年11月,广州参加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办的第六届全俄战略发展论坛“俄罗斯城市2030:挑战与行动”,线上分享了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修缮活化利用项目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经验。
近年来,广州的名城保护逐步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广州故事。例如,恩宁路永庆坊作为我国仅有的五个之一,入选《2020年上海手册》全球20个城市实践案例;新河浦保护利用荣获联合国人居署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改造项目荣获亚洲设计大奖“GOOD DESIGN AWARD 2021”“2020AHLA亚洲人居景观奖”金奖。
近年来,广州不断创新历史文化保护的方法和手段,用科技力量让广府文化历久弥新。2022年底,“‘广州记忆’: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平台建设”项目获评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这是中国第一个政府主导的数字记忆项目。评委认为,该项目在推动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全球示范意义。
在新的起点上,广州名城保护有了新目标。2022年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出炉,其中提出,到2026年,广州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阶段性成就,推动广州有序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名城永续,广府弥新,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指引下,广州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提升名城治理能力,不断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走出一条“老城市新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广州正用“创新之笔”奋力书写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答卷,勇担新时代的新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