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从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携春而行》开始,黄康生写散文已有十多余年,他与文字的渊源或许比这更长。他是新闻记者出身,在散文的领域开辟出一条亮丽的风景,这份文学的热情与坚守并不容易。黄康生的文字绽放在向海生长的城市,作为新生代的散文写作者,随着他第二部文集《向海而蓝》推出,他的散文以一种新颖的风格脱颖而出其实并不令人意料,正是在他那代人的努力下,展现了中坚茁壮的力道,撑起了南粤西海岸文学的一片灯火。
小说家毛姆说:“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点,我们知道黄康生是一个不喜欢喧哗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作品的认知。我们要了解他的作品,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作品,这是我们感知作家内在世界最好的途径,而不是人云亦云。
黄康生的《向海而蓝》储备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他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有相当的深入,一系列具有恢弘气度的“大散文”写作,底蕴深厚。
黄康生的散文作品有激扬向上的力量,内在蕴含美的元素。我们大致可以把他的这部作品归纳为乡土淳厚的情结、乡村人文的关怀、深沉的护生情怀、海岛经济腾飞四大主题。其中,他写乡村,记录“乡愁”,是传统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可从题材看到作者在写作上坚持传统的一面。另一方面,作家创作离不开生活,作者对湛江岛屿经济发展写了大量纪实的文字,记录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动态,讲述新时代浪潮里湛江的故事,这体现出作家身上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整部文集清晰地凸显了乡土线条的脉络。
《倾听城市的声音》是一篇写海湾城市湛江记忆的叙事散文,文字读来如和风细雨,粘带有温情。作者用“倾听”两字有着一番亲切,如儿子聆听母亲的絮语。“那时,孩子大多是放养的,下课铃声一响起,男孩女孩便撒腿跑出校门,找一块空地跳皮筋、抽陀螺、打弹珠、不亦乐乎。个别胆大的孩子还跑到郊外,奔草垛,躲墙角,捉迷藏,追逐嬉戏,不忍归去。”这样充满温情回忆的文字在黄康生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回忆随着叙事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抹旧时的童真,遥远的乡土记忆,那幕旧画面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共情,把读者拉回到那个朴实的年代。从《倾听城市的声音》,读到一份乡愁的恬淡,只有把自己感情融入这座城市,才能做到用心去聆听,这份朴素的感情从作者的文字里流露出来,像涓涓细流,给人感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热爱是纯粹的。即使是后来城市的声音一波高过一波,城市文明的发展滋生出更多声音,却也无法掩盖作者那缕根植于心的故土情怀。
《站起来的村庄》里,作者用一个“站”字彰显了村庄的自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文化内涵的充实显然是重要的。作者在这篇文章写道:“老村长告诉我们,三百多年来,这棵古樟树蕴含着家风,记录着乡愁。”“树木是村庄的未来”,柴埠村“三十万一棵白银古树不卖”,树作为乡村文化的象征,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人文底蕴的体现,作者赋予了村庄深切的人文关怀。“老村长说,树能让村子站起来!”这些理念,反映了村民思想的进步,也凸显了村风淳厚的一面。著名作家梁衡说,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乡愁是乡村的文化记忆。作者用“站起来”形容村庄的文化底蕴,正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乡愁理念的重要性。一个有文化传承的乡村,它的未来必会迎来理想的腾飞。
《沸腾之岛》是一篇记录了东海岛乘风破浪的崛起,作者对东海岛重工项目建设的礼赞。书写海的沸腾,本就是对湛江这片热土的热爱。黄康生以其独特的新闻触角与文学相结合,对湛江重工业产业做了详实的采写。我认为,作者将湛江岛屿经济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书写,仍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湛江钢铁产业腾飞的史实描写,是《向海而蓝》这部文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从作者这部集子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对生活的这片热土充满希冀,一边是远去记忆中家园故土的情愫,另一边是崛起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这两者并不矛盾。构建乡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搭建社会城市变革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新时代作家的使命所在,也是黄康生笔下写不完的主题。
(黄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