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跨部门的交流探讨,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广州的历史沿袭和文化底蕴。”
“我第一次深入探究了‘世界级港口——广州港’的全貌,全景式理解南沙规划。”
“这是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实践感知城市。”
……
谈及广州市情调研的体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博士后调研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多多。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有关要求,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让青年干部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从4月开始,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近年来新入职的青年博士、博士后前往南沙、从化、黄埔以及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等区、单位开展广州市情系列调研。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组织这样的调研活动,就是为了推动青年科研人员把学术论文和决策咨询报告写在广州的大地上,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贡献新型城市智库智慧和力量。
文/谭敏
让青年科研人员读懂广州服务广州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作为市委直接领导、市政府直属的新型城市智库,紧紧围绕广州重大战略、重点工作进行研究,提供决策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了解广州市情,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功。据了解,近三年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新招聘了博士、博士后30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人毕业于国内外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青年科研人员只有尽快熟悉广州市的基本情况、了解服务对象,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张跃国强调,决策研究是理论的外部问题,科研人员利用自身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就要求他们更关注实践和现状,走到研究对象中间去。“沾上泥土气、烟火气,对城市的理解才会更深刻。这也是社科院的工作职能和群体特殊性决定的。”
为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尽快读懂广州、进入角色,调研团在选点上也是颇费思量。据介绍,目前选择的几处调研点,一是增强对广州市情整体性了解。选取处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和处于广州最北端的从化,主要希望青年科研人员对广州的历史、文化、空间布局、重大功能区等有整体性的把握。二是加强对广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南沙区、黄埔区以及有关重点单位有丰富而鲜活的案例,选取上述调研点有利于广泛收集研究素材和资料数据。三是了解广州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演变以及正在开展的面向2049年的战略规划研究等重要内容,让青年科研人员在整体上、空间上对广州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实践感知城市
调研中,青年科研人员不仅走出书斋,走近一线、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广州市情,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源与信息,更重要的是,调研也促进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交流,开拓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思路。
4月25日,调研团来到南沙,先后实地走访了广州南沙规划展览馆、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港南沙港区,从南沙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规划建设、重点项目、战略谋划、未来走向等方面对南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此次对南沙港的实地考察,是用脚步丈量广州的一次很好实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邹小华表示,通过此次考察,改变了以往通过地图、规划图等纸上知识对南沙港空间区位的抽象认知,对于南沙港作为“连接珠三角两岸城市、串联大湾区黄金内湾”重要节点的区位特征也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获取了广州港口和航运重要的一手资料与数据,了解到南沙港发展的现状、愿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和推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研究,以及以理论与调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助力广州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并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博士黄柯劼对于深入从化区莲麻村、西和村的调研印象深刻。她认为,针对乡村的调查研究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次针对广州乡村展开的多点式、集中式调研内容丰富、牵涉面广,对新型城市智库研究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一个个解剖麻雀式的个案研究出发,由此获得素材与灵感,然后通过比较、概括、归纳,由个案上升到区域,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理论建构。这样的调研对深挖广州城乡融合实践、广州式新型城镇化进程,并由此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陈贵明表示,通过调研,我们“走向历史现场”,任何在当地观察到的事物和事件、当地人的口述,看到的景色、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都可以成为研究的重要文献,增进我们的认知。
跨学科合作交流迸发合作火花
在调研中,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交流正在成为开展项目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
6月2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博士后调研团来到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调研走访,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针对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其中,青年历史学者从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广州从秦朝时期作为南海郡治所起,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演进;青年地理学者从广州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广州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现代化空间布局;青年贸易学者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视角,介绍了广州古代商业制度发展和其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青年产业学者从广州产业结构演变视角,分享了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历程。
这场跨专业碰撞,历史、地理、贸易、经济等不同专业学者的交流探讨,让与会博士、博士后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广州的历史沿袭和文化底蕴,对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林瑶鹏表示:“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获得多元化的思考和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激发学者的团队意识和研究团队的创作精神。”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胡晓群博士说,深入到广州北部山区,理解了广州山水林田湖海多元生态格局的全貌。可能正是这种多元格局,为生命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视野下,我们有理由将蕴藏其中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服务于国家战略,更在时代号角里推动自我实现。
手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如今的城市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既要下功夫引才,更要花心思育才、合理化用才。
从某种程度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博士后调研团,就是在引才后,再育好才、用好才的体现。通过精心组织的高水平市情调研,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更快地成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培养出优良的工作作风,务实的科研态度。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一种治学方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让科研人员更有职业成就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是一种情怀。城市的不断发展就是为了人民更美好的生活。走近人民群众,走进丰富火热的生活场景中,才能更贴近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样,研究课题方能有的放矢,切实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所需所盼。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休戚与共,让科研人员更有认同感与归属感。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大气磅礴、深入浅出、掷地有声、分量十足。科研工作者当用脚丈量城市,用心感知城市,更好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