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对“培训贷”骗局要严惩不贷

  热评

  近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2023年第1号预警:警惕“培训贷”陷阱。从近期媒体报道来看,“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5月3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误人不浅的“培训贷”悄然卷土重来。在以往“招转培”的套路上,如今的“培训贷”更多了“副业培训”的马甲,但其本质上还是以“包就业”“拿高薪”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的专业技能培训。许多涉世未深或急于找工作的求职者,很容易就被这套话术所迷惑,从而掉入“培训贷”的陷阱,求职不成反背债。

  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些“培训贷”的套路其实不见得多高明。“要工作,先培训。要培训,先贷款。”这个稍微一想就觉得不甚合理的套路,为何常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这可能是我们低估了这类“培训贷”的心理骗术——受害者并不是一步就掉入陷阱的。

  从一些案例中可发现,不少受骗的求职者都有过被PUA(精神控制)的经历。一般是被以招聘的名义邀请面试,但在面试过程中,招聘公司会刻意打压求职者信心,然后又拿出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暗示求职者,最后又给出借贷平台的学费分期优惠方案,并承诺学成技能后的高工资待遇等。先是大棒施压,后是画饼许诺,求职者稍有不慎,就会放松心理防备,陷入别人精心编织的“用短期付出换取长期回报”骗局中。

  此外,又因为“培训贷”涉及招聘企业、培训机构、贷款机构,若求职者分别与其签订了相关协议,其中将利益切割清楚。那么,执法部门就难以固定三者之间存在利益勾连的证据。这也是在面对“培训贷”时,容易出现受骗者维权难、执法人员执法难的窘境。

  要对“培训贷”骗局严惩不贷,监管体系需及时完善。一方面,面对明显“联手”诈骗的“培训贷”,相关监管部门也不能单兵作战,要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加大打击精度和力度。

  另一方面,要构建常态化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部分“培训贷”本身是从不良“校园贷”演变而来。这也意味着,大学生金融产品这块蛋糕,仍有不少别有用心之人惦记。对此,金融管理部门要尽快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同时,各高校也要守土有责。除了开展必要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外,对进校园招聘的企业也要做好相关审核,别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陈文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向调查研究要“发言权”
诚信兴商,共护千年商都招牌
马路“低头族”被罚不冤!
中小学科学教育亟待“补课”
教育App应聚焦“美好教育”
“饭圈恶评”岂能纵容
在“大有可为”中“大有作为”
对“培训贷”骗局要严惩不贷
尾水非废水,直排太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