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9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5月30日《光明日报》)
十八部门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合发文,旨在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足见此项工作的分量有多重、相关部门有多牵挂。确实如此,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于个人,科学素质是人生重要的一种素质。哲人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焰”,科学教育就是点燃受教育者心中追求科学精神的火种。从小接受科学教育,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思维能力,可让受教育者终身受益。于国家,如果说科学事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科学教育就是塔基,只有塔基足够宽阔、坚实,才能垒起高高的塔尖。是以,不少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科学”往往是小学生数门课程之一。
以理想观照现实,差距值得正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虽然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落后于不少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中小学科学教育弱化难辞其咎。重知识轻能力的社会心理、“唯分数论”的评价导向、师资及设施短缺的尴尬现状等诸多掣肘因素形成的反推力,阻碍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前进的步伐。长期被贴上“副科”标签而打入“冷宫”,无法与其作用相匹配。鉴于此,强化此项工作显得必要且紧迫。“双减”之后,应为科学教育做加法,为其“补课”。
人从何来?与其他因素相比,比如大纲调整、课时安排、硬件投入等,师资配备因要求高而难度大。暂且不说人员的刚性短缺,一些中小学校即便配备了科学教师,往往也存在“拉郎配”现象——教师从其他学科转岗而来。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对低年级科学课也许还能胜任,但随着学段提高、教材难度加大、科学性加强,难免感到底气不足、力有不逮。缺乏高水平的专任教师,中小学科学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要把师资供给放在显眼位置予以考量。
纾缓之策,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不足的燃眉之急,可以考虑向外“借脑”,向高校、科研所等科技工作者密集的机构请求智力支持,多开展“院士进中学校园”“科学家上小学讲台”之类的活动;长久之计,还得从培养入手,在师范类院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科学课教师。与此同时,高度重视转化工作,鼓励非师范类院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入行,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池子引入源头活水。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