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抗癌教师的最后“牵挂”
这份特别的教育基金因何感人?

王名润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区敏玲生前收到同事和学生的加油卡片和鲜花。 (红旗中学供图)

  记者手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因罹患癌症,在与病魔斗争一年多之后,佛山市顺德区红旗中学青年教师区敏玲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她心爱的讲台。4月5日,她离开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7岁(详见5月26日《广州日报·佛山新闻》)。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区敏玲的丈夫及家人遵循她的遗愿,一次性捐献10万元给红旗中学用于奖教奖学。5月20日,在一众师生、校友的见证下,红旗中学建校36年以来首次以教师个人命名教育基金,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师德师风,激励青年学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微笑背后彰显乐观主义精神

  区敏玲是20世纪90年代桂洲镇(现容桂街道)首位考上本科院校的高中应届生。在华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容桂,投身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助力莘莘学子实现梦想。

  区敏玲所在的红旗中学,是当地一所普通初级中学。1999年,她来到该校任教,彼时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师资薄弱。但她无怨无悔,躬耕三尺讲台二十三载。可以说,在她的生命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

  区敏玲的照片虽不多,但几乎每一张都透出浅浅的微笑,她把人生中美丽的瞬间都定格在镜头前。记者在采访她的同事、学生时,这一抹微笑也成为他们追忆区敏玲的关键词。

  这份微笑源于她发自内心的乐观。实际上,区敏玲的一生并非坦途,她的身体不好,在被查出癌症前就患有地中海贫血,但哪怕是生病她也从不轻易请假,“她总是害怕麻烦别人,更害怕因自己的缺席而耽误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她总是这样,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红旗中学英语科组组长罗杏玫与她共事十五年,在追忆区敏玲时,她为这位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的好同事落下了眼泪,情绪不能自已。

  时时袒露微笑,不把负面情绪带到课堂,区敏玲一直将之视为自己的教学准则,她的微笑也成为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法宝”,并进行总结提炼拓展。在2014-2015年度容桂街道论文评比中,区敏玲的论文《让英语教师微笑着进课堂》荣获二等奖。

  在与病魔抗争过程中,区敏玲的微笑则深刻地体现为一名师者不屈不挠、坚强面对的乐观主义精神。哪怕在最后的病危时刻,她心里想的仍不是自己,而是自己一生挚爱的教育事业!“在敏玲还能说话时,她就叮嘱她的丈夫和弟弟,要捐出十万元给学校。”回忆起当初这一幕,红旗中学校长陈亚玲满眼闪烁着泪光,“一位普通老师,在她最困难的时刻,她所想的仍是学生、学校,大爱无疆!”而这10万元对于一位普通教师、一个抗癌家庭来说并非小数目。

  “我们全家人都支持敏玲的想法!”区敏玲的先生吴老师和弟弟坚定地说。在区敏玲“头七”当天,红旗中学就收到了他们一家打来的善款。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往大的方面来看,是对好师德、好师风的躬身践行。

  不愿让他人因自己伤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区敏玲也不例外。但这种“美”,不是对外在美的追求,而是内在美的充盈和展露。“敏玲不爱打扮,她身上鲜有超过100元的衣物,她给人的印象是整洁、干净、朴素。”红旗中学办公室主任、老教师李淑华与区敏玲共事二十余年,对她颇为熟悉。

  在23年的教学生涯里,区敏玲诲人不倦,深耕三尺讲台;精益求精,探索教育创新。“樟香悠悠春未央,容桂教坛失栋梁。柔情润物百涌秀,丹心育人千径芳。”红旗中学教师陆湘敏有感而发,为区敏玲作了一首长诗,追忆这位好同事。

  区敏玲也曾有彷徨,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从未放弃过教育。今年4月初,在区敏玲病情突然恶化、危在旦夕之际,面对师生急切希望探望心情,已不能说话的区敏玲对丈夫摇了摇头,千言万语无法一诉衷肠。但与她同为教育工作者的丈夫却十分了解妻子当时内心的想法,“她不想打扰学校的正常工作,也不希望与她共事的同事、教过的学生看到她憔悴的面容与状态。”

  那一刻,陈亚玲的内心五味杂陈,但与她共事了二十多年,她懂得,“敏玲不想让我们去看她,其实是不想我们伤心。这也是她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所在。”

  师者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区敏玲永远地离开了,但她临终前留下的意愿,在家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成——5月20日,在红旗中学36年校庆庆典活动中,区敏玲奖教奖学基金正式成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尺讲台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但她善良淳朴、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将一直激励着更多的教师投身和坚守教育事业,久久为功、再创辉煌。

  “敏玲很平凡,就像红旗中学很多教师一样,默默坚守岗位,在学生心中播撒爱与知识的种子;但敏玲也是不凡的,在抗癌的日子里,持续迸发着自己的能量,展现着她对学校、师生的热爱与关切,教育基金的成立,是一种延续与传承,将伴随学校师生在未来的日子里,走得更好、走得更远。”陈亚玲动情地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顺德金版 SDA13抗癌教师的最后“牵挂”
这份特别的教育基金因何感人?
王名润2023-05-29 2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