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和体育是不一样,研究自然科学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对不对?这和体育有冠军、有亚军是不一样的。要做科学的话,尤其是做物理研究,你一定要认为这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丁肇中寄语有志于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青年科学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黄岚、黎慧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黎慧莹、苏俊杰、黄岚
昨日下午,在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以“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为题作主旨报告。
“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半个世纪的体会是,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在报告中,丁肇中仔细回顾了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的高光时刻,用一张张老照片,串起了现代物理发展的历程、中国科学家的持续贡献,更瞭望了无分国界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永恒之旅。
中国科学家承担AMS升级关键任务
“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是丁肇中分享的现代物理第五个实验,也是他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国际合作大科学装置,目前唯一在太空长期运行的粒子物理精密磁谱仪。这个装置高5米、长4米、宽3米、重7.5吨,包含穿越辐射探测器、飞行时间探测器、硅微条探测器、磁体、电磁能量器、切伦科夫探测器,由欧洲和亚洲各国制造。
丁肇中说,中科院高能所是AMS实验的发起团队之一,以其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AMS实验既往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他用一整张PPT致谢了这些科学家。例如王贻芳、陈和生、许宁生、王秋良等院士研制首个太空大型永磁体。而未来,中国科学家也在AMS升级中承担关键性的任务。
丁肇中指出,AMS升级工作必须在2027年之前完成,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升级后收集数据的接收度增加到300%、在现有探测器基础上增加8平方米半导体探测器。其中,8平方米半导体探测器模块研制这项关键任务,由中科院高能所王建春研究员主持并联合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许伟伟教授团队承担。
“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增长知识做出重要贡献。” 丁肇中总结认为。
江门中微子实验“打开了一扇门”
“我是第一次来南沙,这里非常漂亮。”昨日上午,丁肇中接受了媒体专访。在采访中,他谈及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国科学自主发展、与国际科技合作等多个话题,并向青年科学家寄语。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之重器”正在崛起。丁肇中尤其关注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展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这是王贻芳院士他们做的很重要的工作,打开了一扇门,做了新的科学。”
除了物理以外,还有没有最想做的事业?丁肇中回答:“没有想过。”在他看来,踏上科研之路最重要的是兴趣。
“我当年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我的母亲不是绝对地赞成,她跟我说要很有天分,才能做物理。换句话说,她对我是有怀疑的。可是我就跟她说,‘一个人到世界上只走一次,我应该照我的兴趣来做’,她就没有再说话了。”
“实验人员任何时候都可打我电话”
时至今天,87岁的丁肇中依然对物理研究抱有不知疲倦的热情。在参与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期间,他也不会停止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的工作。
“我有一个规定,AMS实验室任何时候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电话告诉我,没有时差的观念。”他介绍,AMS一直在太空运行、不停地收集数据,研究人员也没有端午节、没有新年,24小时都在工作。
AMS上太空后,就难以修理了,如何解决?丁肇中自豪地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做过错误的实验。我们在发表文章前必须讨论,讨论都是我组织的。一篇文章可能会讨论30天、40天,每天6个小时跑不了。而且我们做实验还是会比较细致,减少出现失误或者是错误的情况。”
丁肇中还在采访中强调,国际合作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很有限,可是人有好奇心,就是人向前走最主要的目的。国际合作里面也有竞争,但大家一起合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