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最重磅的环节——主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今年论坛邀请百余名全球顶尖科学家与会。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对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报告作出贡献者、中国香港两所大学校长等作主旨报告,分享科技前沿新知、建言湾区科创发展、呼吁全球科技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黎慧莹、黄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慧莹、苏俊杰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
诺奖统计数据证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我觉得地球上有三种智能,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在主旨论坛中,迈克尔·莱维特分享了自己关于基础科学和诺贝尔奖的看法。
他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坚持做有益人类健康的事。“我在斯坦福读医学的时候,有人邀请我加入初创公司尝试制作更好的抗体。现在因为新冠疫情,人们都知道抗体是什么了。”他解释道,“比如说每个蛋白质都像是三个手指,那两个这样的结构就可以组成很多种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就像三只手指去拖着一个苹果。”
除了谈及自己擅长的领域,迈克尔·莱维特也分享了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经验。他表示,过去40年,美国医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家比其他领域科学家所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更多,进一步证明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1958年以来的80位美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46.3%的得主是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员。1958年以来的57位美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33.3%的得主是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员。他们占1958年以来137位美国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得主的41%。”
现场,迈克尔·莱维特利用历年来的统计数据说明了这种“传承”,即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导出了其他诺贝尔奖得主。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突出贡献者、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
绿色能源比传统能源更有经济优势
丹尼尔·科曼围绕全球气候和能源问题发表主旨报告。他表示,全球气候问题要得到解决,首先必须让全世界各国最好的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等能够密切合作。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必须要实现零排放。”丹尼尔·科曼表示,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能耗标准不一样,需要国家间做好平衡来调整能源结构。“我们有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发展更多的电动汽车,用更多的储能电池。”
“如果建立可再生能源电站的话,成本可能比现在的化石燃料电厂还要低。”丹尼尔·科曼认为,大规模应用这些新技术,成本也会随之下降,绿色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传统产生污染的能源更有优势。
丹尼尔·科曼希望未来国与国之间能够加强合作,实现跨越式的能源转型,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他也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以利用好电池等产业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能源、气候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
呼吁设立大湾区基金和大湾区实验室
设立11个城市共同出资、共同使用的大湾区研究资助基金,设立一批大湾区实验室,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设立短期(1个学期至1年)的教师交换机制,以各种形式增加学生交流交换机会……在“促进跨学科研究,贡献大湾区建设”主旨报告中,滕锦光对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技合作提出了系列建议。
滕锦光认为,香港需要改善多种科创产业要素。作为一所矢志在开拓及转移知识、提供优质全人教育方面均领先的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可瞄准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他期待该区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兼具香港和深圳的政策优势,以此无缝链接大湾区的土地与空间、无缝链接大湾区产业链、无缝链接全国及全球市场。
滕锦光还介绍了该校跨学科教育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在学生课程有跨学科改革,教师体制也区分学术类和实践类教师,前者注重基础研究,后者注重实战经验。他举例道,康复科学是香港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的教师未来应该分为三类:1/3为生命科学和神经科学科学家,1/3是康复科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1/3为成熟的、正在行医的护理治疗师。
跨学科教育将有利于知识转移,以创新技术造福社会。据悉,香港理工大学已孵化超过480家公司,其中有4家已经是独角兽公司。目前,该校正计划在全国各地设立若干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理大科研+内地产业链+内地市场”实现造福社会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
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老龄化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叶玉如在主旨报告中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应对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叶玉如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汇聚国内以及国际科技创新力量,为国家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战略需求贡献力量。她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所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疗机构,包括了5所世界排名前100强的大学,159家三甲医疗机构,还有众多的医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这些可以为老龄化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有利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粤港澳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应对人口老龄化还有许多挑战。”叶玉如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首先是跨领域合作,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如建立老龄化研究跨学科合作机制,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其次是跨地域合作,加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后是跨界别合作,如可以构建世界级的创科生态,推动老龄化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
利用GPT大模型为企业提供“百科全书”
“从去年开始,ChatGPT非常火。之所以能够对整个技术的发展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最关键在于它使用了一个GPT大模型。”高文表示,这个模型类似生物学里面的神经元连接,因为它的规模相当庞大,所以起到了理想的连接效果。“所以说,规模是大模型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有了规模才能产生类似ChatGPT这样的结果。”
巨大的算力、海量的数据以及精准的算法,三者合一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我们知道Open AI就是美国的ChatGPT,它后面是微软提供的算力,让它在30天左右就把一个模型训练出来了,当然到了GPT4需要的算力还要更大。”高文表示,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算力,鹏城实验室在2020年就做出了这样一台机器,到现在已经运行了两年半时间,既可以做理论研究,也可以做核心技术,同时也适合较大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台机器大概只有1/4是鹏城实验室自己使用,另外3/4开放提供给国内的合作伙伴、高校甚至企业使用。高文表示,现在为止该机器已经训练出了一系列的大模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的“盘古大模型”、计算机视觉的“大圣大模型”等。
可以说,模型的研发对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就相当于说,我们预先帮你把‘百科全书’做好了,至于你用‘百科全书’去干什么,我们把选择权让给你。”高文说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
工业碳减排是“重中之重”
“气候变暖正威胁人类生存。”张锁江介绍,现在世界碳排放量接近每年400亿吨,二氧化碳浓度已超400ppm,比工业革命前高50%以上,“碳中和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工业碳减排是‘重中之重’。”张锁江认为,碳排放的重点在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方式不加以控制,要实现碳中和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技术的变革来实现碳中和。不管是学校、企业还是个人,碳中和与人人有关,大家都要积极投入到碳中和的行动中。”
张锁江提出,国家要实现零碳目标要分四步走,首先是按照现行系统降低碳排放量;然后是减碳,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以后,要大幅度地通过市场调节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接着是低碳,大规模的电力成本越来越低以后,随后进行大规模地推进工业的实验,继续减少碳排放;最后是实现碳中和阶段,此时的新能源的电力系统成本非常低且稳定,工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按照低碳的方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