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近来,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私利、遏制中国发展,加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推动对华“脱钩断链”。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昏招,既背离客观现实,又违逆发展规律,损害了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企业利益和民众福祉,是一条注定走不通的死路,暴露了美国政客的自私算计和反智嘴脸。
近年来,美国推动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寻求供应链“去中国化”,人为割裂全球产供链,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给相关国家和企业造成损失和困难,损害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繁荣的技术创新和投融资活动。
2020年7月,英国政府追随美国制裁中国科技企业华为,以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认为华为技术和设备存在“安全风险”为由,宣布禁止在5G网络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时任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与体育大臣奥利弗·道登对此表示,英国5G建设将因拒绝华为推迟2至3年,电信公司将因此损失多达20亿英镑。成本增加费用尚可计算,但英国因此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慢车道”,并可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一蹶不振,这样的损失恐怕是很难用数字算清的。
在“美国优先”宗旨下,美国出台大规模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破坏全球产业合理分工格局的形成。例如,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通过高额补贴推动电动汽车及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应用;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试图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报告说,美方做法给德国带来“去工业化”威胁,德国工业结构将受到损害。韩国京畿大学国际产业信息学教授金周焕表示,《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都透露出美国霸权思维本色。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钦齐娅·阿尔奇迪表示,生产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已高度整合,无论是想要打破还是关闭现有体系,都要付出高昂代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如果全球经济陷入严重碎片化,总体经济产出可能萎缩多达7%;如果加上技术“脱钩”,一些国家的损失可能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2%。
美国滥施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刺激本国产业对华“脱钩”,违逆产业分工大势,推动制造业回流,这些行径人为扭曲市场选择,大幅增加生产和经营成本,不仅难以重振制造业,反而会削弱产业竞争力,拖累美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潜力。
迄今,美国制造业回流进展有限。在美国政府重点扶持的芯片制造领域,项目建设步履蹒跚。对于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投下巨资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纽约时报》报道说,由于建筑、劳动力等成本过高,该项目困难重重,前景不被看好。
制造业未见起色,“脱钩断链”反噬作用却日益显现。2022年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9.1%,刷新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值。迄今,美国通胀仍居高不下。马来西亚观察人士罗道华指出,美国想遏制中国,却导致自身经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通胀,美国民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正被迫付出代价。
“脱钩断链”还致使美国对华出口中制造业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大滑坡。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泛林集团预计,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措施将导致集团2023年销售额减少20亿至25亿美元。半导体企业遭受重击,间接影响其他科技企业增长潜力和预期。近期美国高科技企业掀起“裁员潮”,科技行业暗流涌动将损害美国科技创新能力,给美国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美国政府推动对华“脱钩”,其中既有国内政治需要,也有国际格局变化诱因;既出于维护经济利益目的,也包含巩固全球霸权动机。美方做法忽视并违逆经济全球化“大势”,这种反智行为不得人心,注定失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同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方利益,不是欧盟的战略选择。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欧中双方应共同努力,不掉入“脱钩断链”陷阱。
“脱钩论”甚嚣尘上之时,中西方经贸关系仍在不断深化。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美中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欧中货物贸易总额达8563亿欧元,同样创下新高。
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从第三届消博会,到第133届广交会,近期一系列经贸活动吸引众多跨国企业负责人访华,成为经济全球化在保护主义逆风下展示韧性与生命力的注脚。
不少跨国企业持续加码对华投资,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空中客车公司近期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大众计划在华投资10亿欧元开发纯电汽车……路透社文章说,对华投资正在淹没“脱钩”言论。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说:“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全球制造重心。”
数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拓展,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汇聚成不可阻遏的全球化潮流。“脱钩断链”损人害己,悖逆大势,其本质是与机遇和未来“脱钩”。这样的逆流必将湮没于一往无前的时代大潮之中。(记者俞懋峰、张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