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纳)连日来,从海外传来的消息再一次把ChatGPT的热度推上一个新浪尖:“AI教父”杰弗里·辛顿从谷歌离职、马斯克呼吁暂停训练巨型GPT模型6个月等消息……
而在深圳大学美丽的文山湖畔,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大咖们5月5日齐聚“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交叉学科高端论坛”,一起就ChatGPT交流了看法。
与会专家认为,ChatGPT等技术可为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等领域研究提供极大帮助,但随之而来的技术伦理问题要求我们关注立法,以完善的制度法规约束AI的无序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的迅猛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25年前诞生于深圳的腾讯被认为破解了互联网“密码”,今天如何培养破解AI“密码”的创新团队,要求高校从源头上推进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重构教育体系以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多面手”。
AI不再是单纯的辅助工具
比尔·盖茨认为,ChatGPT诞生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的诞生。与会专家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如今的ChatGPT已经给很多方面带来深刻改变。
“ChatGPT使社会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要求我们更注重人机关系研究。人工智能不再是人类单纯的辅助工具,人机关系走向了人机融合、人机平衡。”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红卫认为,人与机器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将会带来社会网络和社会分工的变化。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光明实验室主任李清泉认为,ChatGPT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未来的个性化教育可能会因为ChatGPT而真正实现。目前深大正探索将ChatGPT等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结合,为传统教育赋能。“公立大学受限于成本,长期以来难以实现个性化教育。而ChatGPT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素质、爱好等,生成其所需要的课程,并根据其学习过程展开评价,对后续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深大希望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起到引领作用。”李清泉表示。
法律的范围要拓展到人工智能
ChatGPT横空出世,能以极快的速度回答各种领域的问题,被认为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然而,直接引用ChatGPT答案会产生极大的伦理风险,如侵犯个人隐私、虚假信息传播等。离开谷歌的辛顿也坦言,网上充斥的虚假图片、视频和文字,将让普通人“无法再辨别真假”。
对此,李清泉强调了法律约束的重要性,他认为今后法律不仅要约束人,更要约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可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从法律法规到产业扶持政策都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法律的约束对象要从“人”拓展到人工智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孟小峰则指出,人工智能也需要一套可控的技术体系。他说,“核聚变可以毁灭人类,‘可控的’核聚变却可被人类应用。相信人类也能创造出一个可控的、有边界的人工智能。”
给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ChatGPT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重构教育体系,重视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多学科素养的“多面手”。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李晓明提到,其曾在北京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社会科学问题研究的计算实践”等,培养人文社科学生的计算思维。
担任大湾区大学(筹)科教负责人的李晓明透露,该校拟面向全校开设一门为期一年的计算机通识课,而这将是一门“认真的通识课”,帮助学生迈出舒适圈,推进理工科与人文社科更紧密地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提出,ChatGPT在很多方面的行为表现与人非常相似,但在心理学领域,还缺乏“机器人心理学”这类二级学科。因此,建议高校设置“机器人心理学”等前沿学科,探索将人类的心理特性融入机器人设计中,让心理学更好赋能技术进步。
“ChatGPT成功的背后,是一帮年轻人掌握了‘密码’。我们要培养潜心修炼、能够破解AI‘密码’的创新团队。”孟小峰也对曾孕育出腾讯,在互联网浪潮中取得先机的深圳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