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麦乳精,别说00后、90后了,就连80后知道的也不多。
麦乳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款营养较为丰富、颗粒细小疏松、溶解性好、冲饮便利的营养品。麦乳精原名“乐口福”,后来,除出口产品仍用原名外,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改称“麦乳精”。之所以称“麦乳精”,与配方中的原料密切相关。
“麦”是指麦乳精的主要加工原料——二梭大麦。加工麦乳精所用二梭大麦的量,比生产等量饴糖的用量大6倍以上。“乳”是指制作麦乳精所用的奶油、奶粉、炼乳等原料。这些原料均由新鲜牛乳加工、提炼而成,是乳中精华,也是麦乳精的主要营养成分。“精”是指制作麦乳精所用的麦精。麦精通常由二梭大麦经发芽、焙制、糖化而成。因此,除了富有营养外,麦乳精另有一股天然、不易散发的麦芽清香味。相较于听着舒服的“乐口福”,此款营养品以“麦乳精”冠名,既开宗明义,又质朴本真。
直至20世纪80年代,百姓依然把麦乳精视为一种比较奢侈的营养品,用于孝敬长辈、馈赠亲友、慰问病人,并给长身体的孩子补充营养。当年最有名气、最受欢迎的,要数上海产的“福牌”麦乳精。
在那营养品非常稀罕的年代,普通人家大多买不起,即便买了也是送人,自己一点都舍不得吃。在有关麦乳精的儿时记忆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件是,有一年春节,父母带我上城里一亲戚家喝喜酒。刚进门坐下,一位我称呼“舅奶奶”、穿着洋气的长辈,神秘兮兮地从柜中取出一瓶麦乳精,小心拧开盖子,用指尖轻捻少许麦乳精撒入杯中,再倒入开水,把杯放我桌前。“快趁热喝,这东西可营养了。”长辈边说边笑殷殷地看着我,一脸的慈祥。我捧杯喝一小口,并没觉着有什么特别味道。但是,麦乳精金贵的印象便长在了心底。
另一件事,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秋天,父亲患伤寒住院医治。父亲病愈出院时,母亲把亲友探病赠予、父亲没舍得喝的四五瓶麦乳精拎回家,藏入柜中。因小时候实在没啥零食可吃,我和弟弟成天惦记着柜中的麦乳精。趁父母不在家、不注意,偷偷从柜中取出麦乳精,拧开瓶盖,直接用手抓了,倒嘴里干嚼。听麦乳精颗粒在牙齿间“沙、沙”脆响,感受着漫溢口腔的浓浓甜味、香味,不忍停嘴,不愿歇手。今天偷嚼三口,明天偷嚼五口,以至于上了瘾,把所有麦乳精吃了个底朝天。待母亲有一天打开柜子时,霎时傻了眼。“你看看、你看看,两个‘小赤佬’做的好事!你还不给我下手教训他们!”母亲气急败坏地朝父亲怒吼道。任母亲怎样唆使,父亲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之后,这些麦乳精空瓶成了装腌蒜、咸菜、萝卜干的最佳容器。
麦乳精存放久了易受潮、结块。因舍不得浪费,我们用汤勺、筷子,使劲把板结在瓶底的麦乳精,一点点撬开来,泡水喝了。之后,再在瓶中倒入开水,溶解残余。如此三番四次,直至瓶壁透亮,一丝一屑都不肯放过,就差把瓶子吃进肚里了。
我们相伴麦乳精长大,麦乳精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烙下了鲜明印记,成了植入味蕾、不肯破灭的美好回味。
不知从哪天起,麦乳精悄无声息,退隐饮品市场,淡出人们视线。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牛奶或乳制品。麦乳精淡出市场,自在情理之中。
多少年来,在不断刷新的时代变迁中,时尚总是一个潮流追赶着另一个潮流,一波潮流淘汰着另一波潮流。饮食和营养品也不例外。近几年,在饮食更趋多元的情势下,人们转而返璞归真,重又喜欢上了一些老吃食、老味道。如小米、麦粞、野菜、玉米、南瓜、山芋等。如此,麦乳精之类的儿时味道,又唤醒了人们沉睡多年的记忆与渴望。不少与麦乳精有过交集的中老年人,忍不住网购一二,聊以治愈。
有位哲人说,好吃的东西总在记忆里。此言甚是!那款长在舌尖、沉于时光的麦乳精,时刻提醒我:要珍惜幸福生活的每一天。
(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