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未来广东更加需要着眼全局和战略长远,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要夯实农业农村根基。广东山地丘陵多,优质平原耕地少,农业生产以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作为人口大省,广东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挖掘省内各区域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优质种质资源,尽力提升粮食生产和自给能力,深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广东是流动人口大省,时刻不能忽视保持发展和稳定的平衡关系。在促进大湾区城市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促进粤东西北产业振兴,建设和美乡村,使乡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就近就地的就业机会,以更好地发挥乡村的“压舱石”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粤东西北优质人才和资源向大湾区集聚,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但资源过度流失不利于粤东西北自身和乡村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粤东西北乡村的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发展产业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利于增强乡村对青壮年人才的吸引力,这对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提出了要求。政府部门应高效联动,充分整合资源,适度发展县域经济,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更好地促进人才资源在城乡、区域间良性循环流动。
综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有利于逐步改造细碎化经营的农业,推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关键在于以大湾区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粤东西北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乡村和农业发展服务。大湾区是开放的先导,能汇聚全球先进技术,有力拓宽国内国际市场。结合设立自贸区、深化粤港澳合作等有利条件,广东在服务乡村和农业发展上前景广阔。譬如,引进全球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加强国际研发合作,推动国内农业技术和装备研发更新,为广东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动能;收集、引进全球优质农业种质资源,推动种质资源研发和应用,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种子芯片”的力量;详细收集全球不同区域市场需求和政策、风险等关键信息,加强分析研判,为更多农业“走出去”提供支撑。
结合大湾区巨大需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产品及加工品消费需求和观光休闲需求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当前全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突出。粤东西北乡村产业发展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突破一家一户力量单薄、连接市场和议价能力有限的短板,将大湾区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粤东西北乡村产业有效对接起来,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将更多收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在要素高速流动、各地生产方式趋同的今天,地区产业能否振兴,要视其能否深度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竞争特色。为此,有必要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深入调研,系统分析不同区域产业的发展条件和拓展方向,对不同县域和乡镇的产业选择和产业链延伸方向提出合理建议,编制全省乡村特色产业目录,促进形成差异化、梯队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并就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向大湾区宣传推介。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