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广州日报·佛山新闻推出“致敬劳动者”系列报道,聚焦佛山拼搏进取、勇于突破的先进模范,致敬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创新追求的劳动者,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 通讯员霍嘉琪
四月的佛山,万物竞发,走进位于广佛交界三龙湾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季华实验室,一股属于科技创新的蓬勃朝气扑面而来。在实验室里,身穿实验服的科研人员调试着自主研发的装备;在过道上,年轻的科研人员操控着小车来来回回测试;在食堂里,甚至还有灵感乍现的科研人员突然拿出笔在纸上演算不止……
在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承载着广东对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战略科技创新平台的热切期盼。作为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候选单位,季华实验室成立五年以来,打造了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总人员规模达1456人,沉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多项成果解决了核心领域技术问题。
闯关: 打破垄断不再依赖进口
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佛山乃至广东参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我们被引进到季华实验室时,就瞄准了SiC高温外延装备。”季华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装备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员伍三忠介绍:“以前我们基本都是依靠国外进口的设备,价格高昂。”
为打破国外的垄断,伍三忠带领团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突破多项交叉学科难题,掌握多项专利,成功研制出国产6英寸SiC高温外延装备,解决了SiC器件生产用关键工艺装备全部依赖进口的问题。
“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了别人更多时间才能取得的成绩,背后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多。”所幸的是,他们的汗水正在结出硕果,伍三忠告诉记者:“现在装备已实现成果转化,我们服务了三四家企业,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
五年来,季华实验室沉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争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9项,微波电源、SiC高温外延装备、印刷OLED喷墨打印装备及配套墨水材料等成果解决了技术难题,已申请发明专利1232项,获授权630件。同时,孵化科技型企业19家,AI自编程快速部署机器人、双臂工业机器人、冲压模具智能设计系统等成果形成行业示范,并依托重大项目支撑本地产业园建设。
聚才: “梧桐树”激活人才引擎
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90后”博士徐婷是2019年夏天与季华实验室结缘的。当时,徐婷怀揣着“非充气轮胎”的研发梦想,毅然辞去高校教师的“铁饭碗”,成为季华实验室首批引进的博士人才。
“非充气轮胎”采用弹性填充物或支撑体取代胎压作用,被称为轮胎的第二次革命。2015年,徐婷就从博士导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相关课题。来到佛山后,徐婷拿到了季华实验室100万元的青年创新基金,并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成为季华实验室智能新型NPT研究组负责人。
对于这样的全新产品,打通产业链是徐婷团队面临的一大难点。徐婷回忆道:“我们团队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基本上把广东省以及周边相关城市都走遍了,就为了把‘非充气轮胎’上下游的链条全部打通。”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团队研发的首批国产“非充气轮胎”样品诞生,2022年,团队已基本掌握低速“非充气轮胎”核心技术。徐婷表示,目前他们研发的“非充气轮胎”正在开拓两轮电动车、工程车辆等市场。
短短五年,季华实验室凭借在引才、育才、留才方面的努力,让徐婷这样的科研人员扎根佛山,为打造科创高地注入“活水”。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工会主席、研究员甘泽龙表示,季华实验室以系统化、整建制、全链条引进人才为主,让团队间、成员间形成技术配合。同时,季华实验室设立了青年创新基金,已获批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与相关高校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层次丰富地激发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