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77岁“市民导演”卢绮萍

扛机器的奶奶,镜头锁乡愁

做喜欢的事,这让卢绮萍闪闪发光。
“市民导演”卢阿姨。
在太古仓日复一日地拍摄。
《大老倌》的拍摄源自对粤剧的热爱。
扫码看往期故事
   卢奶奶:老年追梦的可能性

  人物档案20

  卢绮萍,77岁,广州人。退休前,她当过美术编辑,也干过广告设计。60多岁开始学拍视频,至今已创作60多部纪录片。她用镜头去发现和记录广州的文化历史,拍出《大老倌》《最后的曲艺茶座》等作品。从“卢阿姨”变成“卢导”,卢绮萍用好奇心与行动力不断创作,把老年活成了少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岸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卢绮萍今年77岁,从60多岁对短视频产生兴趣,如今她已经成为拍摄60多部纪录片的“卢导”。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乐到老,她的人生,在夕阳时刻依旧绚烂。

  卢绮萍从小热爱文艺。8岁就已经会唱《黄河大合唱》的所有篇章;初中是广州市少年宫小海鸥艺术团戏剧队的一员;后来喜欢上了摄影,自制“暗房”冲洗照片;上世纪90年代,卢绮萍跟着著名画家陈永康学国画。古稀之年,她又兴致勃勃自学起拍纪录片来。

  吸氧也要拍片

  小时候,父亲带小绮萍去看电影,光《冰山上的来客》就看过6遍,因为热爱,她学会了影片中所有的歌。

  2006年,已经退休的卢绮萍看到朋友用“会声会影”剪辑旅行短片,她兴奋地发现:原来只需一个软件,就可以把生活影像拼接出一个小视频。60岁的她由此迈上短视频制作的学习之路。

  一万小时定律在她身上也施了魔法,随着岁月流逝,她对“拍片子”越来越有感觉。2015年,卢绮萍与老伴游玩太古仓,忆起1969年自己和小伙伴们正是从这里登船前往海南岛。那时的太古仓破烂不堪,如今却成为网红打卡地,卢绮萍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给太古仓拍一部纪录片。

  说拍就拍!彼时已经70岁的卢绮萍与将近80岁的老伴拿着机器,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奋战在太古仓。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她来回坐了3趟水巴,就为了把全长321米的码头岸线全部拍下来。拍纪录片,全景镜头必不可少,为了拍到珠江全景,她和老伴爬上33楼天台。拍完下楼时,大风把阳台门“啪”的一声关上了,楼梯间瞬间黑咕隆咚,两位加起来有150岁的老人互相搀扶着一级一级慢慢下,生怕稍有疏忽,就会滚下楼……

  最“疯狂”的阶段,就连在医院吸氧她也能找到拍摄的灵感。那时老伴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髌骨粉碎性骨折,做了两次手术,都是卢绮萍在一旁照顾,“70岁照顾80岁,很累,有一次头晕得都站不稳了,护士就给我吸氧。就这样我也没忘记拍片,我把老伴从受伤到治疗到康复整个过程都拍了下来,做了一部叫《骨折以后》的片子。”

  实操之余,卢绮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她先是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一群“90后”一起,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研究生班《纪录片研究》公开课。又到广州图书馆看了60多本书籍,深入学习纪录片相关知识,“有些书一看就是几个月,反复看,一直续借” 。

  拍曲艺茶座:浸润在粤曲里的慢时光

  2019年,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成立,卢绮萍成为“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历史主题培训工作坊第一届学员,在策划选题时,她想到了自己20多年的老友——粤剧“大老倌”钟康祺。

  炎热的七月,卢绮萍一个人背着器材,辗转于地铁和公交之间,花了几个小时来到钟康祺位于南沙的家,一拍就是9个小时。那天,她与钟康祺夫妇俩聊得很尽兴,粤剧的发展史,通过“大老倌”钟康祺的口述,被生动地记录下来。

  回望过去,卢绮萍与粤剧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少女时期,她与同学总喜欢在晚自修后去人民戏院等红线女演出散场,“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1956年,薛觉先先生在人民戏院的舞台上演出《花染状元红》时,突然双脚麻痹,几乎跌倒,但他仍坚持演完全剧并坐在椅子上向观众谢幕。送院后第二天即因患脑溢血不幸离世,那时,送别薛觉先的队伍从楼下马路经过的画面,卢绮萍至今忆起仍然是历历在目……

  红线女、薛觉先……那些年少时期心中的“明星”,如今在卢绮萍的影像里“复活”了。她有了一个心愿:多拍点粤剧题材,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讲好传统艺术的故事。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卢绮萍发现从1963年就开始拉二胡、玩粤曲的老同学陈士风至今仍在曲艺茶座演出,她感到佩服又好奇,立刻决定去看看老同学的演出。

  在泮溪酒家,卢绮萍见到了在曲艺茶座担任乐队“头架”的陈士风。

  曾经,去酒楼的粤剧茶座听曲,是“老广”的日常消遣。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有陶陶居、莲香楼、南园酒家等二十几家曲艺茶座,如今,这一饮食传统文化却逐渐没落。近几年,广州曲艺茶座逐渐消失,仅存“泮溪酒家”。

  在这里,卢绮萍看到老茶客们每天雷打不动地来到现场,叹茶,听曲,听到喜欢的还会上台“派利是”,保留着老一辈广州人对曲艺茶座最珍贵的“传统”。那份情怀,令卢绮萍心里很感动,“这些人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能坚持?我想找到答案。”由此,卢绮萍的第二部长片《最后的曲艺茶座》正式开拍。

  开拍之前,卢绮萍查阅了大量资料,梳理出对粤曲百年历史的清晰思路。影片中,茶座主理人、表演者以及老茶客们娓娓道来,能够让人深切感受曲艺茶座曾经的辉煌与落寞。“我是带着感情去拍的,真的很想去帮助他们。”卢绮萍欣慰地告诉记者,片子出来后,有不少年轻观众告诉她,特别想去曲艺茶座看看,也对粤曲产生了兴趣。

  年龄算个啥:“我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70岁老人开拍纪录片,总有许多人表示敬佩。但在卢绮萍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追梦而已。

  找题材、联系采访、背着十几斤重的器材出门拍摄、录音、整理素材、剪辑……导演之路上,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但她却乐此不疲,对这一行,她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与求知欲。

  平常,遇到技术难题,她就请教网络,或向身边的老师、年轻同道学习;“我有一个同学是内蒙古的,我们没有见过面,是在纪录片研究中心的线上培训认识的。我碰到什么问题,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向他请教,他总会告诉我怎么解决。”

  朋友的无私帮助让她感到温馨,而家人的支持更是卢绮萍拍摄路上的坚强后盾。八旬老伴陪着她出门拍摄,帮忙扛机器。儿子则负责投资、买器材,成为她每一部作品的“出品人”。就算是出差在外地,只要她有需要,他也会随时随地帮母亲异地叫车。“我拍片子,他们从来没有反对过,也从来不会劝我放弃。”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卢绮萍渐渐感觉吃不消。“去年上半年,我突然全身疼痛,如果疼痛顶级是5度,我至少有3.5度。但皮肤表面是好好的,也找不出原因,索性吃点神经方面的药就不管了。好点了,还是继续剪片子。”“是否想过找个助理?”面对记者的问题,卢绮萍连连摆手,“带个助理反而不方便,我习惯了,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卢绮萍笑着说,很多人会把年龄当成限制。但她反而觉得,只要是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快乐!无需太看重年龄。“打麻将可以,广场舞可以,带孙子也可以,只要你喜欢就去做!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去做,你就肯定能学会!我就相信这一点。当然,能学到什么水平另当别论。”

  记者手记

  是广州给了我“天时地利人和”

  2018年,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我第一次采访卢阿姨。那时候的她,是“金红棉影展”的资深观众,刚开始试水拍纪录片。采访过程中,卢阿姨把机器架在旁边, “我要拍下来!”是我俩初见时她说的话,也是我在这些年里听到卢阿姨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多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卢阿姨一步步走向“卢导”的过程。身材并不高大的她,总是乐此不疲地背着相机和三脚架,走到哪拍到哪,七旬高龄却依然愿意直面各种困难,不断创作出新作品,那种孜孜不倦、乐于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佩。

  她说,能在70岁成为纪录片导演,要感谢广州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这座城市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拍片的灵感,是这座城市为市民提供了众多的公共学习资源,是这座城市里的业内大咖以及志愿者们,无私地给予她关心和帮助,才让她在七十岁的年纪,开出梦想之花。

  “穗月留声”栏目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

  讲述平凡人的温情故事

  务求真实、感人、励志,在寻常烟火气中体现精气神

  投稿邮箱:gzrbsyls@163.com

  栏目主持:王晓云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读懂中国·湾区对话
   第A3版:读懂中国·湾区对话
   第A4版:读懂中国·湾区对话
   第A5版:读懂中国·湾区对话
   第A6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要闻
   第A8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9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10版:穗月留声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文娱·体育
   第A16版:教育周刊·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扛机器的奶奶,镜头锁乡愁
全“绿”以赴 守护地球
小小指引牌 让老街坊们上楼再也不迷糊